杂项篇
�分钟;一刻分为三字,每字为五分钟,字以下为秒,秒以下为忽,后二者《隋书律历志》中有记载,但未提及换算方法。
一壶酒:一个时辰(2小时);一餐饭:半个时辰(1小时);一炷香:两刻钟(30分钟。另一种说法为5分钟);一盏茶:一刻钟(15分钟。另一种说法为10分钟)。
长度单位:
微、忽、秒(宋以后又叫“丝”)、毫、厘、分、寸、尺、丈、里。其中大多是十进制的计算关系。
古代的里和现在的里长度有不同。周制以八尺为一步,秦制以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周秦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415米左右。清光绪年间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180丈为一里,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32米,一里就等于576米。一里等于500米是1929年以后的事情。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一尺合今31.1cm。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重量单位:
古代的重量单位主要有:铢、锱、分、钱、两、斤、镒、钧、石等。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铢只有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此常被用来指代微小的事物或数量。如成语“铢两悉称”即指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而“铢积寸累”则指一点一滴地积累。
锱一两的四分之一,相当于六铢。人们常把“锱”“铢”连用,泛指很小的数量。成语如“锱铢必较”,指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也指很少的钱、很小的事情也要计较,形容小气、气量小。
分、钱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因数量微小且精确,故常用作药材配置的单位。如《后汉书?华佗传》:“与散两钱服之。”句中“与”即给,“散”即药末,意思是只给了他两钱药,让他服下。
两、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半斤等于八两,故有“半斤八两”之说,比喻两者不相上下,彼此一样。
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规定国家的货币分两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四两)为单位,铜钱为下币,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重如面文,亦“半两”。这种铜钱不仅个体轻巧,便于携带,且交换方便,是一种进步的币制形式。
钧三十斤。《汉书?律历志上》曰:“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意思是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故有成语“千钧一发”,比喻情�
一壶酒:一个时辰(2小时);一餐饭:半个时辰(1小时);一炷香:两刻钟(30分钟。另一种说法为5分钟);一盏茶:一刻钟(15分钟。另一种说法为10分钟)。
长度单位:
微、忽、秒(宋以后又叫“丝”)、毫、厘、分、寸、尺、丈、里。其中大多是十进制的计算关系。
古代的里和现在的里长度有不同。周制以八尺为一步,秦制以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周秦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415米左右。清光绪年间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180丈为一里,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32米,一里就等于576米。一里等于500米是1929年以后的事情。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一尺合今31.1cm。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重量单位:
古代的重量单位主要有:铢、锱、分、钱、两、斤、镒、钧、石等。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铢只有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此常被用来指代微小的事物或数量。如成语“铢两悉称”即指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而“铢积寸累”则指一点一滴地积累。
锱一两的四分之一,相当于六铢。人们常把“锱”“铢”连用,泛指很小的数量。成语如“锱铢必较”,指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也指很少的钱、很小的事情也要计较,形容小气、气量小。
分、钱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因数量微小且精确,故常用作药材配置的单位。如《后汉书?华佗传》:“与散两钱服之。”句中“与”即给,“散”即药末,意思是只给了他两钱药,让他服下。
两、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半斤等于八两,故有“半斤八两”之说,比喻两者不相上下,彼此一样。
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规定国家的货币分两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四两)为单位,铜钱为下币,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重如面文,亦“半两”。这种铜钱不仅个体轻巧,便于携带,且交换方便,是一种进步的币制形式。
钧三十斤。《汉书?律历志上》曰:“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意思是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故有成语“千钧一发”,比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