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篇
��响,尤其是白玉。因此,准确的颜色划分在玉石鉴定、鉴别、分类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在鉴定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光源:软玉在不同的光源下观察会有不同的色调,不同色调的软玉在同一光线下表现也有所不同,古人曾云“灯下不观玉”。鉴别分类时最好选用自然光,在日光强烈的情况下,应避开日光直射。辅助光源选用普通日光灯,色温5000-7000k。

  2。背景:将需要比较的样品平置于大块白色布、布纹纸或白纸上进行鉴别比色,背衬物要求荧光较弱,平整耐脏,也不宜有强烈的反光。同一实验室的不同工作台必须长期固定使用同一种背衬物。

  3。样品的厚度因素:薄的样品颜色会显得浅一些,厚重的样品颜色会显得深。因此,本细则规定比色部分厚度在5―8mm之间,不足或超过部分应采取技术措施对颜色的深浅进行估测。

  4。建立比色标准样品和参照样品库:根据实践经验,应分别选择淡青、灰白、黄绿三种色调中的两种或三种,建立比色标准样品以保证白玉-羊脂白玉/白玉比色底限的稳定;建立黄玉/青玉的分界线以确保黄玉鉴别分类的稳定。其他种类建立参照样品库,以便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比对参照。

  6。检验人员:颜色的鉴别分类应由受过系统训练有经验的检验人员进行操作。未经专门训练的人员很难识别颜色微小的差别,也不会考虑到鉴别分类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和行业传统,在接近分类界限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其他注意事项:进行颜色比对时要注意不同的人对灰、黄、淡青等色调的敏感程度不同;注意早晨、中午、下午不同时间自然光色温不同;样品摆放的前后位置、方向的不同;样品透明度对颜色的影响;样品上糖色、瑕疵、局部带有颜色等情况对颜色观察的影响。

  (二)玉石质地和内含物、瑕疵的的观察描述方法

  软玉的质地是其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质地的好坏主要由结构、透明度、内含物、瑕疵、绺裂等因素构成,行业传统对这些因素分类及描述较为复杂,在鉴别分类实践中不便操作。本细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常用描述用语如下:

  1。细润无瑕: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

  2。细润: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可有少量石花。

  3。细:质地尚细腻,但矿物结晶稍粗有颗粒感或有“瓷”、“僵”等性,光泽差。

  4。微花:有微小的点状物、絮状物、局部不明显的“石花”“萝卜纹”等,须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或总体少于5%。

  5。有花:有点状物、絮状物或“盐粒性”,局部有较明显的“石花”、“萝卜纹”、“水线”或质地不均匀等,肉眼观察很容易发现或总体少于25%。

  6。有石花:有较多絮状物、白色或其他颜色“石花”,很明显的“萝卜纹”、“水线”等,玉质受到较大影响或总体少于50%。

  7。石性:有局部或大部的石花和其它矿物、岩石杂质。

  8。绺:有少量呈定向分布或交错的劈理、裂理、絮状矿物排列等,尚没有裂开。

  9。裂:有劈理、裂理,已有明显裂开,饰品的完整性可能或已经受到影响。

  10。石皮:玉石原料或雕件上留有围岩岩石或蚀变表皮,石皮有糖色部分可以称为“糖皮”。

  (三)玉石糖色的描述方法

  软玉由于受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