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故事(代为大结局)
��皇帝大怒,降咸宜公主为咸宜郡主,旋即,咸宜公主决定出家为道,法号“太真”^-^,然后么,李曦又不是没有那个偷人的胆子……至此,第四卷结束了。

  下面,是第五卷,名叫纵横捭阖。

  故事开始于开元二十三年春,主要讲的李曦开始拜将军职,当时正赶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契丹大战,李曦奉命督运粮草,并且他还把小胖子李早调到了身边,在军中,李曦与安禄山安胖子认识,而且颇有矛盾,张守珪大胜契丹,斩了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李曦也有军功,但是随后,安禄山在讨伐奚人的时候,遭到惨败,李曦帐下的李光弼高升则以败军坚守,并且反攻成功,大获全胜,张守珪请旨要斩平卢击讨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朝中争执不下,李曦力保安禄山,最终折服了安胖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张果老始终随在李曦身边传授绝学。

  然后,李曦回长安,提前绽放了光芒又有李曦做后盾的李光弼、免于一死对李曦既敬且畏的安禄山,以及小胖子李早,都留在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

  这时候,奉命回长安担任京兆府尹的原蜀州刺史周邛在半路上突然得病,没等来到长安,已经一命呜呼,张九龄悲痛之余,大病一场,随后,身体开始渐渐加快了苍老,偏偏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们有些嫌弃周张氏一家吃白饭了,(周张氏的母亲身份不高,而且早死),于是,周张氏愤怒地带着儿女自立门户,李曦来负责背地里照应。

  而且到这里为止,李曦与张九龄之间的那一点还算温和的关系,彻底决裂。

  开元二十三年冬,张守珪因军功,转任兵部尚书、右羽林大将军,留在朝中,算是半致仕了,而安禄山则升任幽州节度使,李光弼为节度副使,第二年,开元二十四年春,两人联名请求向中央交还一部分权力,也即请中央在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内负责政事,算是交回了财政权,成为一支单纯的武力,失去了割据的基础。

  他们这样一弄,其他节度使只好跟着照搬,不然就下不来台。

  但是随后,这个政策就受到了考验,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与吐蕃的大战中大败,崔希逸推说是因为粮草问题,使得这件事风波再起。与此同时,吐蕃大军的兵锋已经逼近玉门关,直指长安,被认为是大唐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与危机。

  危急时刻,还不敢撤了崔希逸,怕出乱子,但是朝野上下已经乱了神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子李鸿(已经改名为李瑛)突然发动了自以为会成功的政变,玄宗皇帝倒是死了,但是,李瑛随后也死了……在经历了朝中复杂的博弈之后,已经改名为李瑁的寿王登基,张九龄致仕,转任尚书右仆射,李林甫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登台拜相,与裴耀卿一起,成为大唐砥柱。

  同时,李曦出长安西行,任河西巡抚大使,节制所有河西兵马,同时,他还调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的兵马至玉门关,暗调幽州节度副大使李光弼为河西节度使,一到阵前,立刻压制住崔希逸,同时发现了几个很有能力的武将,比如哥舒翰,然后,等李光弼一到,李曦就立刻解除了崔希逸的职务,把他送去长安,转任闲职,拜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为节度副使,此战,就在玉门关前,大胜吐蕃。

  李曦的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

  但是,他不敢回长安了,因为寿王新近登基,太弱,而他自己又太强,已经功高震主,他害怕自己一回长安,就将被软禁,要知道,寿王就算是脑子简单一点,武惠妃可不好对付。

  于是,在朝廷连续来了三拨人,包括柳博在内,一次次的加封他之后,他越来越不敢回去,然后,他还命李光弼西略安西,经营西域,决定采取商道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