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巧遇
她不好明说,只好继续编道:“你若有朝一日进了洛阳,也能见到很多大人物了。这画,你且留着吧。算是我赠于你的。拿到洛阳兜售,应比你那几车瓷器要出手得多。”
什么?这一张破画比他那几车的瓷器还贵重?
方大同半信半疑地拿起画,小心翼翼地翻开看。他不是懂画之人,可画面上立体饱满,扬蹄嘶吼的骏马却是认识的。以往看见一些有才之士,文人骚客的墨宝时,他也学着像人家一样啧啧赞两句。懂与不懂,好与不好,他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然山阴的这一幅,让人觉得画中骏马即将奔跃而出,光是看像与不像,已获得了他七分好感与认同。不敢在行家面前装腔作势地夸奖,他面红耳赤地拢了画纸,又珍重无比地收好,才回过身对山阴说道:“多谢郎君了。郎君真是我的贵人。”
他指指客栈的大堂,殷勤道:“今日我的瓷器卖得很不错,又拿了郎君的好处,不如趁着今晚请郎君吃上一顿好的?”
赚钱不易,就是他自己,也是啃些干粮了事。不过收了她的路费,便想着回请一顿。方大同的实诚越发令山阴不好意思。她忙回了方大同的好意,又告辞一番回了自己房间。
第二日天色刚刚泛出白色,山阴已经整装出发了。
晨光熹微中,她一个跨跃,骑着马儿便朝前奔去。这一行,便是足足一日,眼看着日头升至中间,又落到西山。她一路出了小镇,又沿着水流的方向一直朝下,终于到达了颍川。
跨下马背,她趁着天黑之前快速找了一家客栈。
与刘曜一起行走时,她坐坐马车骑骑马,再兴致盎然地看看沿途的风景,倒也没觉得怎么累。如今一人上路,紧赶慢赶,坐在马上忍着颠簸,只觉得屁股被硌得生疼,连带大腿都摩擦得起泡了。
赶紧回了房拿热水敷了敷,又叫了吃的东西,她二话不说倒头便睡--太久没有这样高负荷运动,实是全身上下每一根骨头都在叫嚣了。
第二日起了早,她不再急着赶路。牵着马在街上溜达了一圈,又买了干粮,才慢悠悠地沿着颍水寻找南下的船只。
这里不算颍水的上游,沙石泥流已经极少。宽宽的河面上,两座又长又坚固的石桥横跨在河的两岸。
这桥,她知道。
三国时期向刘备推荐徐庶、诸葛亮与庞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便是隐居在颍水之滨。刘备为酬谢他的举荐之功,赐金银不可计数。水镜先生拿出大部分赏赐,在颍河之上修了这两座桥,以方便乡里乡亲过河,又在颍水之旁修了学堂,亲自授课讲学。他自己,则在学堂旁掘洞而居,生活十分清苦。
虽然先生故去,他居住过的洞穴与所建的书院和桥,却永远留在了颍水之畔。每每看到这些,便令人想起先生当年的高洁与清廉。
山阴牵着马,一路走上这座石桥,又见桥的对岸几艘大船正在装运货物。
江风中,她朝着大船使劲挥挥手,大声道:“有去扬州的客船吗?”
她的声音穿过迎面而来的微风,远远地向对岸飘了过去。
客船上的人听到了,示意性地摇摇手,又伸出一只手指比划了一个“五”字。
五日后有?山阴连忙近前打听。
原来这几艘大船皆是前往淮河下游的。船上的掌事看了看她,又道:“郎君若是等不了五日,也可以上我们的船。不过中途折道时,郎君可得自行寻找去扬州的船
什么?这一张破画比他那几车的瓷器还贵重?
方大同半信半疑地拿起画,小心翼翼地翻开看。他不是懂画之人,可画面上立体饱满,扬蹄嘶吼的骏马却是认识的。以往看见一些有才之士,文人骚客的墨宝时,他也学着像人家一样啧啧赞两句。懂与不懂,好与不好,他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然山阴的这一幅,让人觉得画中骏马即将奔跃而出,光是看像与不像,已获得了他七分好感与认同。不敢在行家面前装腔作势地夸奖,他面红耳赤地拢了画纸,又珍重无比地收好,才回过身对山阴说道:“多谢郎君了。郎君真是我的贵人。”
他指指客栈的大堂,殷勤道:“今日我的瓷器卖得很不错,又拿了郎君的好处,不如趁着今晚请郎君吃上一顿好的?”
赚钱不易,就是他自己,也是啃些干粮了事。不过收了她的路费,便想着回请一顿。方大同的实诚越发令山阴不好意思。她忙回了方大同的好意,又告辞一番回了自己房间。
第二日天色刚刚泛出白色,山阴已经整装出发了。
晨光熹微中,她一个跨跃,骑着马儿便朝前奔去。这一行,便是足足一日,眼看着日头升至中间,又落到西山。她一路出了小镇,又沿着水流的方向一直朝下,终于到达了颍川。
跨下马背,她趁着天黑之前快速找了一家客栈。
与刘曜一起行走时,她坐坐马车骑骑马,再兴致盎然地看看沿途的风景,倒也没觉得怎么累。如今一人上路,紧赶慢赶,坐在马上忍着颠簸,只觉得屁股被硌得生疼,连带大腿都摩擦得起泡了。
赶紧回了房拿热水敷了敷,又叫了吃的东西,她二话不说倒头便睡--太久没有这样高负荷运动,实是全身上下每一根骨头都在叫嚣了。
第二日起了早,她不再急着赶路。牵着马在街上溜达了一圈,又买了干粮,才慢悠悠地沿着颍水寻找南下的船只。
这里不算颍水的上游,沙石泥流已经极少。宽宽的河面上,两座又长又坚固的石桥横跨在河的两岸。
这桥,她知道。
三国时期向刘备推荐徐庶、诸葛亮与庞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便是隐居在颍水之滨。刘备为酬谢他的举荐之功,赐金银不可计数。水镜先生拿出大部分赏赐,在颍河之上修了这两座桥,以方便乡里乡亲过河,又在颍水之旁修了学堂,亲自授课讲学。他自己,则在学堂旁掘洞而居,生活十分清苦。
虽然先生故去,他居住过的洞穴与所建的书院和桥,却永远留在了颍水之畔。每每看到这些,便令人想起先生当年的高洁与清廉。
山阴牵着马,一路走上这座石桥,又见桥的对岸几艘大船正在装运货物。
江风中,她朝着大船使劲挥挥手,大声道:“有去扬州的客船吗?”
她的声音穿过迎面而来的微风,远远地向对岸飘了过去。
客船上的人听到了,示意性地摇摇手,又伸出一只手指比划了一个“五”字。
五日后有?山阴连忙近前打听。
原来这几艘大船皆是前往淮河下游的。船上的掌事看了看她,又道:“郎君若是等不了五日,也可以上我们的船。不过中途折道时,郎君可得自行寻找去扬州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