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五章 逼退匈奴
��壮,但也禁不住多曰的疲惫与撕打。

  这一次楚军北伐,之所以会被匈奴人包围,根子其实还在项羽身上,桓楚的冒进看起来是他年轻缺乏经验所致,但说到底,与楚军的整个作战指导思想有关系,如果不是项羽提出收复燕辽、占据牧场的口号,楚军也不会深入到乌桓山一带。

  当然,这些如今都是后话了,这次楚军遭遇惨败,出征的近五万楚军精锐,剩下的只十存二、三,就是这些幸运的活下来的将卒,以后能不能再上战场还很难说,在经历了如灾难般的困守之后,就算是再凶悍的楚卒也不想再经历一回。

  项羽倒下。

  楚军暂时由项庄接管,常山军钟离昧的立场在看到项羽失败无助的情形后,变得微妙起来,起码以李原的判断来看,钟离昧似乎起了恻隐之心,有那么几分回归楚国的意思。

  九月。

  北风如期光顾燕地。

  各路联军在休整了几曰之后,开始陆陆续续的向南方回转,尤其是习惯了生活在江淮一带的楚人,更加的不适应干燥寒冷的气候。

  燕地。

  楚人自动放弃了,一是不习惯,二也是没有脸面和秦国去争了,经过这一回的教训,楚人对匈奴人是又恨又怕,现在有秦人挡着匈奴人,楚军上下感谢还来不及,根本没有与李原去讨价还价的心思。

  不仅仅是放弃辛苦打拼的地盘,为了感谢这次秦军的慷慨相援,楚国决定无奈的向秦国提供海盐十二万担、江南的丝绸五万匹,这个数量几乎占到了楚国两项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有了楚国的这些进贡,秦国在与西域客商的交易中,也有了更多的底气,要知道,东方的丝绸对于西方诸国来说,就如同天上仙女织就的神物一般。

  为了巩固燕地一带的防御,特别是应对匈奴人接下来可能的小规模袭扰,李原下令由大将韩信统一节制燕地、代郡两处边郡,赵地的邯郸郡一带则交给甘勇来治理,这一调整之后,秦国与匈奴的接壤线从河西一直延伸到了东面的辽东郡,未来的两个民族的竞争将不再局限在一个区域内,而是一种全天候的比拼。

  冒顿在经历这一次的教训之后,势必将更加的小心谨慎,而秦国在连战连捷之余,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南方,楚国项羽、魏国魏豹、长沙王吴芮、还有岭南的赵佗等多股力量依旧存在,并威胁着秦国的东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