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三、锦江春学曲江春
��两种:一种是普通工人,就是靠卖力气赚钱的。这些人孙元起绝对不缺。川陕两省人烟辐辏自不用说,即便被视为地广人稀的甘肃,在宣统三年也有“编户九十万六千六百三十九,口四百六十九万一千六百二十”。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还不好找么?只要开得起价钱。十万、二十万人都能招到!
另外一种则是技术工人,这就有难度了。现在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能上得起学、认得些字的都不是平常人家,这种人家出来的孩子自然不大愿意去做工人。但工厂里偏偏不能缺少这些略通文墨的技术工人。好不夸张的说,技术工人才是工厂的中流砥柱,没有一批合格技术工人的工厂是脆弱而没有希望的!
在最初兴办教育时,孙元起比较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比如原子物理、电子技术等。他后来逐渐发现,高精尖学科的发展虽然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但科研水平的发展对于工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并不大,更多时候工业水平的落后会限制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建立了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技术类院校,开办一大批诸如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加工、工业设计、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兵工技术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类专业,有力缓解了汉阳铁厂、北平铁厂、中华工业机械公司等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连近在咫尺的湖北、京师、直隶都满足不了,哪有余力来援助川、陕、甘三省?
孙元起记得两句古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尽管心里着急筹建工厂,而且不远的将来甚至会面临资金短缺,他还是决定先抽几天整顿一下四川的高等教育格局。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现在的高等教育。那时候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剿袭日本,所谓的“高等学堂”、“高等学校”只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或中专。——当然,现在日本的高中还叫“高等学校”。——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寥寥几所而已。
即便教学内容仅仅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水平,在此刻的四川也没有几所。
就孙元起所知,现在四川的最高学府是光绪二十八年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而成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其次是光绪三十一年创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接下来是所谓的“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高等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此外还有四川高等巡警学堂、四川武备学堂等。这些学校一起构成了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虽然水平不高,但门类齐全。
对于如何整顿学校,孙元起在湖北时已经实战过一次,可谓行家里手。此次以总督之威驾轻车就熟路,更是得心应手。
首先,他对学校里面的老师进行裁汰,不合格的一律清退遣散,有空缺则由经世大学毕业生前来补齐;
其次对学生进行甄别,根据实际水平重新划定年级;
第三,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重新设置专业、安排课时、选择教材,其中高等工业学堂更是调整的重中之重;
第四,把位于成都城内的通省师范学堂、法政学堂、高等工业学堂等学校全部迁到城外新划定的高教园区;
第五,把高等巡警学堂、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等军事性质的院校合并成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孙元起自任校长,一方面招收中学生入学教育,一方面对军队中的各级军官展开培训;
另外一种则是技术工人,这就有难度了。现在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能上得起学、认得些字的都不是平常人家,这种人家出来的孩子自然不大愿意去做工人。但工厂里偏偏不能缺少这些略通文墨的技术工人。好不夸张的说,技术工人才是工厂的中流砥柱,没有一批合格技术工人的工厂是脆弱而没有希望的!
在最初兴办教育时,孙元起比较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比如原子物理、电子技术等。他后来逐渐发现,高精尖学科的发展虽然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但科研水平的发展对于工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并不大,更多时候工业水平的落后会限制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他在担任湖北提学使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建立了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技术类院校,开办一大批诸如车辆工程、金属材料加工、工业设计、冶金工程、采矿工程、兵工技术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技术类专业,有力缓解了汉阳铁厂、北平铁厂、中华工业机械公司等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水木工业学校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连近在咫尺的湖北、京师、直隶都满足不了,哪有余力来援助川、陕、甘三省?
孙元起记得两句古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尽管心里着急筹建工厂,而且不远的将来甚至会面临资金短缺,他还是决定先抽几天整顿一下四川的高等教育格局。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现在的高等教育。那时候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剿袭日本,所谓的“高等学堂”、“高等学校”只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或中专。——当然,现在日本的高中还叫“高等学校”。——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寥寥几所而已。
即便教学内容仅仅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水平,在此刻的四川也没有几所。
就孙元起所知,现在四川的最高学府是光绪二十八年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而成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其次是光绪三十一年创立的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接下来是所谓的“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高等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此外还有四川高等巡警学堂、四川武备学堂等。这些学校一起构成了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虽然水平不高,但门类齐全。
对于如何整顿学校,孙元起在湖北时已经实战过一次,可谓行家里手。此次以总督之威驾轻车就熟路,更是得心应手。
首先,他对学校里面的老师进行裁汰,不合格的一律清退遣散,有空缺则由经世大学毕业生前来补齐;
其次对学生进行甄别,根据实际水平重新划定年级;
第三,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重新设置专业、安排课时、选择教材,其中高等工业学堂更是调整的重中之重;
第四,把位于成都城内的通省师范学堂、法政学堂、高等工业学堂等学校全部迁到城外新划定的高教园区;
第五,把高等巡警学堂、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等军事性质的院校合并成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孙元起自任校长,一方面招收中学生入学教育,一方面对军队中的各级军官展开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