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满林黄叶雁声多
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与此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这两点,都是孙元起极为看重的。故而他闻听严复在翻译此书,便积极鼓动,并加快该书的出版步伐,让《原富》更早地与国人见面。
过了半晌,严复问皮锡瑞鹿门兄,您最近在忙些?”
皮锡瑞放下筷子前些日子在甲骨文研究所的时候,百熙校长不是说我国的文化有待科学之整理研究么?我也有所触动,仔细翻看了杨惺老以及其他的教科书,心中不免跃跃欲试。恰好前几日和百熙、菊生碰面,都说希望老夫就所教授的《经学历史》和《经学概论》编本教材。盛情拳拳,老夫只有勉为其难,尽力一试。所以一直在撰写提纲、准备材料,准备花费数年功夫,完成此项重托。”
严复朝皮锡瑞拱拱手此等煌煌大著,非贤兄不能为也!等问世之后,还望俯赐一部,让鄙人拜读。”
“呵呵,好说好说,只要几道不嫌荒谬!”两人俱是大笑。
又饮了数杯,严复突然说道月前,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埜秋曾写信给我,说是大学堂副总教习有缺,属意让我。”
皮锡瑞不觉一惊,筷子上夹着的花生落在衣襟也不自知,你要走?”
“走?我不走。”严复摇摇头,“我已经婉拒了张埜秋的好意。我为要走?那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京城各衙门推荐;师范馆学生,各省选送。无论是推荐还是选送,太半都是官宦子弟。我去那里,是做呢?还是伺候少爷呢?我可不去!鹿门兄,换做是你,你会去么?”
“嗯,要是我,我也不去。”皮锡瑞答道,“愚兄觉得,这经世大学虽然偏僻了些,可是百熙和菊生接人待物,都是发自肺腑,诚实可感。同事诸人,虽然或有龃龉,但毕竟都是对事不对人。学生也很奋发好学。加上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甲骨文这些别处没有的宝贝。况且薪水丰厚,住宿也舒适。对了,最近学校在弄那个铁片叫啥?”
“你说暖气片?”严复说。
“对,对,就是暖气片!”皮锡瑞连连点头,“我试了一下,屋子里有两三片,在这秋天里,感觉比夏天还热哩。听那些洋人说,等冬天使用的时候,屋里就好比春夏之交,穿单衣都行。你,愚兄最怕冷。有了这等好,我如何舍得走?总之,在此处万般如意,寻常我是不会走的。”
“我也不会轻易走的。”严复仰头干了杯中酒,幽幽说道,“我十多岁的时候,在英吉利的朴茨茅斯大学读书,就听说英国有牛津、剑桥等著名学府,校史有七八百年,大约相当于我国南宋末期开办。里面名师云集,学生也是全国精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全国之风气。誉之为‘英吉利之灵魂’,也丝毫不为过。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中华也有这样一所学校,使得国人歆慕,时时向学,或当聪明开化,不至蒙昧落后如斯。
“只是我畏首畏尾,不能成事,惟有在心中憧憬罢了。百熙校长在美国也游历有年,名校出身,曾获得博士封号,担任教授之职。想来也和敝人一样,想创办一所大学,能影响国人之精神,促进国家之发展。故而归国之后,筚路蓝缕开办学校。
“百熙乃是贵介,便是不出房门、不费分力,也自可以衣食无忧。平时研究所得之奖金,更是可以锦衣玉食,挥金如土。而建一所学校,每年耗费银十余万两,所需经费皆一力承当。学生不但不收学费,反而另有膏火补助,不就是为了号召国民向学么?为国育才、为民造福,足见他的胸怀。百熙和我数次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本’,乃是国本、民本啊。
过了半晌,严复问皮锡瑞鹿门兄,您最近在忙些?”
皮锡瑞放下筷子前些日子在甲骨文研究所的时候,百熙校长不是说我国的文化有待科学之整理研究么?我也有所触动,仔细翻看了杨惺老以及其他的教科书,心中不免跃跃欲试。恰好前几日和百熙、菊生碰面,都说希望老夫就所教授的《经学历史》和《经学概论》编本教材。盛情拳拳,老夫只有勉为其难,尽力一试。所以一直在撰写提纲、准备材料,准备花费数年功夫,完成此项重托。”
严复朝皮锡瑞拱拱手此等煌煌大著,非贤兄不能为也!等问世之后,还望俯赐一部,让鄙人拜读。”
“呵呵,好说好说,只要几道不嫌荒谬!”两人俱是大笑。
又饮了数杯,严复突然说道月前,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埜秋曾写信给我,说是大学堂副总教习有缺,属意让我。”
皮锡瑞不觉一惊,筷子上夹着的花生落在衣襟也不自知,你要走?”
“走?我不走。”严复摇摇头,“我已经婉拒了张埜秋的好意。我为要走?那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京城各衙门推荐;师范馆学生,各省选送。无论是推荐还是选送,太半都是官宦子弟。我去那里,是做呢?还是伺候少爷呢?我可不去!鹿门兄,换做是你,你会去么?”
“嗯,要是我,我也不去。”皮锡瑞答道,“愚兄觉得,这经世大学虽然偏僻了些,可是百熙和菊生接人待物,都是发自肺腑,诚实可感。同事诸人,虽然或有龃龉,但毕竟都是对事不对人。学生也很奋发好学。加上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底本、甲骨文这些别处没有的宝贝。况且薪水丰厚,住宿也舒适。对了,最近学校在弄那个铁片叫啥?”
“你说暖气片?”严复说。
“对,对,就是暖气片!”皮锡瑞连连点头,“我试了一下,屋子里有两三片,在这秋天里,感觉比夏天还热哩。听那些洋人说,等冬天使用的时候,屋里就好比春夏之交,穿单衣都行。你,愚兄最怕冷。有了这等好,我如何舍得走?总之,在此处万般如意,寻常我是不会走的。”
“我也不会轻易走的。”严复仰头干了杯中酒,幽幽说道,“我十多岁的时候,在英吉利的朴茨茅斯大学读书,就听说英国有牛津、剑桥等著名学府,校史有七八百年,大约相当于我国南宋末期开办。里面名师云集,学生也是全国精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全国之风气。誉之为‘英吉利之灵魂’,也丝毫不为过。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中华也有这样一所学校,使得国人歆慕,时时向学,或当聪明开化,不至蒙昧落后如斯。
“只是我畏首畏尾,不能成事,惟有在心中憧憬罢了。百熙校长在美国也游历有年,名校出身,曾获得博士封号,担任教授之职。想来也和敝人一样,想创办一所大学,能影响国人之精神,促进国家之发展。故而归国之后,筚路蓝缕开办学校。
“百熙乃是贵介,便是不出房门、不费分力,也自可以衣食无忧。平时研究所得之奖金,更是可以锦衣玉食,挥金如土。而建一所学校,每年耗费银十余万两,所需经费皆一力承当。学生不但不收学费,反而另有膏火补助,不就是为了号召国民向学么?为国育才、为民造福,足见他的胸怀。百熙和我数次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本’,乃是国本、民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