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林峦欲暮鸟知还
轮将停靠在上海,而不是孙元起出国时的天津了。
在中国北方各省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夏天进入**。英、美等国害怕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危及它们在南方的既得利益。6月中旬,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霍必澜经本国政府同意后,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分别提出保证:如果他们决心维持秩序,将会得到英国在华海军的支持。刘坤一、张之洞向来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并拒不执行清廷向列强宣战的命令,他们经过几度密商以后,同意霍必澜的建议。26日,他们向上海各国领事提出所谓《中外互保章程》,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双方“两不相扰”。(《官方文电》,《义和团》,第3册,第338页)各国领事十分赞赏,表示原则上同意他们提出的办法,但认为必须得到各国政府批准才能正式签字订约。张之洞等人到处张贴告示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后来李鸿章、袁世凯等东南沿海督抚也陆续参加“互保”。这样,“东南互保”的地区,就从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进而扩大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省,几乎占全国半数的省份。《中外互保章程》最后虽没有签字,但有关条款实际上是实行了。在“东南互保”的情况下,即便京津唐一带战火四起,上海滩还是依然繁华如昔,歌舞升平。
孙元起站在甲板上,看着渐渐清晰地上海外滩,心中想起的就是书上最常用的俩词儿: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时候,应该“恢复”大清臣民的打扮了。喝了一年的牛奶、穿了一年的西服,如今看到行李中的假辫子、长衫,恍若隔世。
行李主要是在美国买的书籍,船靠岸后,雇了两个力夫扛着,准备先找个客栈住下,明日便买票回天津。越是离家近,越是希望早些到家。
这是孙元起来到清朝之后第一次到上海,出了码头,正思忖着要不要找个人问问路。猛然间,却见一群人围绕着一个大横幅热烈欢迎孙元起博士归国。”这字可比初到美国时卢瑟福所举牌子上的字儿好多了。孙元起却是疑虑:我在大清也没认识几个人呀!
但人家既然的名儿,那定然是认识了。迟疑间,便抬步走。走得近了,看见其中有好几个人冲着挥手。嗯,看上去有些眼熟,貌似以前在哪儿见过。
“百熙——!”有个小伙儿按捺不住,跑了,接过孙元起手中的行李,冲孙元起嘿嘿直笑。
孙元起在清朝就认识那么几个人,仔细一想,记起来了你是——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吧?无不少字”
“是,是,我是李国秉,字君衡的。”那小伙儿挠挠头,“呵呵,我就,名声大噪的扬克·约翰逊教授就是我们的孙。”
“嗯,”孙元起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看着后面跟着的几个人,“你们都是京师大学堂的吧?无不少字到了上海?”
“不么?去年闹拳匪的时候,大学堂管学大臣许大人因为进谏被赐死,教习刘可毅也死了。京师大学堂生徒四散,校舍封闭,藏书损失殆尽。皇太后便下令停办大学堂。没办法,我们就转到了上海的南洋公学。”那几个人还在向鞠躬敬礼,李国秉啪嗒啪嗒几句话,就大致把事情说清了。
孙元起点点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国家多难,大学堂也难免池鱼之殃!你们能继续读书,好事儿,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李国秉还想说,后面的几十个人围了上来,这回却是都不太认识了。其中的几个,倒像是记者打扮。
好在有人跑上来,充当了临时傧相百熙,您还记得我么?在下是商务印书馆的石韬玉,去年曾在京城拜访过您
在中国北方各省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夏天进入**。英、美等国害怕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危及它们在南方的既得利益。6月中旬,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霍必澜经本国政府同意后,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分别提出保证:如果他们决心维持秩序,将会得到英国在华海军的支持。刘坤一、张之洞向来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并拒不执行清廷向列强宣战的命令,他们经过几度密商以后,同意霍必澜的建议。26日,他们向上海各国领事提出所谓《中外互保章程》,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双方“两不相扰”。(《官方文电》,《义和团》,第3册,第338页)各国领事十分赞赏,表示原则上同意他们提出的办法,但认为必须得到各国政府批准才能正式签字订约。张之洞等人到处张贴告示禁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后来李鸿章、袁世凯等东南沿海督抚也陆续参加“互保”。这样,“东南互保”的地区,就从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进而扩大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省,几乎占全国半数的省份。《中外互保章程》最后虽没有签字,但有关条款实际上是实行了。在“东南互保”的情况下,即便京津唐一带战火四起,上海滩还是依然繁华如昔,歌舞升平。
孙元起站在甲板上,看着渐渐清晰地上海外滩,心中想起的就是书上最常用的俩词儿: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时候,应该“恢复”大清臣民的打扮了。喝了一年的牛奶、穿了一年的西服,如今看到行李中的假辫子、长衫,恍若隔世。
行李主要是在美国买的书籍,船靠岸后,雇了两个力夫扛着,准备先找个客栈住下,明日便买票回天津。越是离家近,越是希望早些到家。
这是孙元起来到清朝之后第一次到上海,出了码头,正思忖着要不要找个人问问路。猛然间,却见一群人围绕着一个大横幅热烈欢迎孙元起博士归国。”这字可比初到美国时卢瑟福所举牌子上的字儿好多了。孙元起却是疑虑:我在大清也没认识几个人呀!
但人家既然的名儿,那定然是认识了。迟疑间,便抬步走。走得近了,看见其中有好几个人冲着挥手。嗯,看上去有些眼熟,貌似以前在哪儿见过。
“百熙——!”有个小伙儿按捺不住,跑了,接过孙元起手中的行李,冲孙元起嘿嘿直笑。
孙元起在清朝就认识那么几个人,仔细一想,记起来了你是——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吧?无不少字”
“是,是,我是李国秉,字君衡的。”那小伙儿挠挠头,“呵呵,我就,名声大噪的扬克·约翰逊教授就是我们的孙。”
“嗯,”孙元起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看着后面跟着的几个人,“你们都是京师大学堂的吧?无不少字到了上海?”
“不么?去年闹拳匪的时候,大学堂管学大臣许大人因为进谏被赐死,教习刘可毅也死了。京师大学堂生徒四散,校舍封闭,藏书损失殆尽。皇太后便下令停办大学堂。没办法,我们就转到了上海的南洋公学。”那几个人还在向鞠躬敬礼,李国秉啪嗒啪嗒几句话,就大致把事情说清了。
孙元起点点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国家多难,大学堂也难免池鱼之殃!你们能继续读书,好事儿,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李国秉还想说,后面的几十个人围了上来,这回却是都不太认识了。其中的几个,倒像是记者打扮。
好在有人跑上来,充当了临时傧相百熙,您还记得我么?在下是商务印书馆的石韬玉,去年曾在京城拜访过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