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武器发展
的第二基地计划正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之中。而停滞了近乎一年的研究工作也再次走上快车道。围绕着建立一整套地国防工业技术。设立上百个大的研究所和上千个科研小组,负责的技术可谓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之极。

  按照后续军事发展的需要。陈晓奇亲自参与制定的武器门类繁多,以火炮为例,除了现在已经成熟的75、105系列火炮之外,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坦克炮、反坦克炮的类型,其次两个要着重研究的口径便是后世世界上最成熟的122毫米25至35倍身管榴弹炮,以及155毫米35倍至54倍身管地榴弹炮。相对于后世pla系统内口径过于繁杂地火炮种类,这时代的后勤保障体系是绝对支撑不起来地,因此口径务求简略、高地轻重搭配适宜才是重要的出路。

  除此之外,各种口径的加农炮、加榴炮也在计划之中,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各种上舰型号,超过280毫米口径的舰炮、要塞炮非是这时候该集团所能做的到的,相关技术他们还得想办法去买或者偷,此时却是用不上的。

  防空炮上面,着重发展37毫米和88毫米两种口径,陈晓奇本人是特别推崇德国武器的,因此二战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些德系武器他也是了解偏多,这两个类型的高射、高平两用、战防等等系列火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国战场上,这样口径的火炮基本上可以干掉任何种类的小日本装甲车辆,特别是37毫米炮,携带轻便运输便捷,特别适合于当前中国恶劣的路况和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

  此外,专门给空军配备的2毫米航炮也列入重点研发序列。

  枪械方面,一直慢慢改进之中的仿sks半自动步枪样枪都造出来了,但是目前面临的是钢材和子弹不大合格地问题,发展一个系列新的武器并不是那么容易地,而且这也关乎后勤补给能力。ak47陈晓奇不是干不出来,但是搞出来之后。倒霉的肯定是自己,便是sks他也不打算尽快的提上战场,甚至在美国人的m1露面之前,他都打算这么憋着不动弹。但是技术储备和设备研发是绝对不能停滞下来的。

  此外,就是他熟悉的7.62毫米口径枪族地系列化问题,这里面除了自动步枪之外。狙击步枪、通用机枪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小口径武器的研发工作也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预研,有了后世的经验,陈晓奇自然知道小口径武器在性能、杀伤力、勤务、成本等等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大强国都是在二战末期便开始着手研究这些东西,光一个口径的论证问题就要积累好多年,但是他现在是不用了。他直接提出来5.8毫米枪弹地研究计划,但是不指望十年之内出成绩。

  除此之外,已经经过战场验证的m1923式冲锋枪的改进提上日程,陈晓奇后来偶然想起来这款枪械的原版,就是后世连发狙击步枪的鼻祖,而自己搞得反倒有些倒退了,因此为了亡羊补牢,他提出要求将这款冲锋枪的改良计划分成两头,一头是朝着高射速、轻枪体和低后坐力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向则是基于已经在研发中的7.62x39毫米枪弹的半自动步枪甚至是连发狙击步枪地方向发展。

  机枪方面,除了跟踪研究勃朗宁系列之外米重机枪风冷化、车载、机载等等各种类型着重研究,提高其勤务性能。

  而陈晓奇在枪械中特别提出一个系列的研究方向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加特林、密集阵等等高射速武器系列!看惯了施瓦辛格大叔壮硕的手臂捧着一挺狂扫地英姿之后。无人不被这种疯狂的武器系统所倾倒。这种理论射速可以达到六千发每分钟的变态家伙,绝对是火力压制、防空防御的大杀器,同时也是后勤补给的噩梦。但是放在陈晓奇这里就无比的重要的,他所需要的阵地防御火力、车载防空火力,乃是日后的舰上防空系统中,这都是必不可缺地重点帮手,而这三种应用途径是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