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汉魏吴三国称臣 平天下白日飞升 5
�前来攻伐。”

  曹丕闻言称善,遣使与南烨修好称臣。南烨新定天下,也无暇远征,便同意了曹丕称臣通商的请求。

  孙权在三韩、高句丽得知曹丕称臣之后与南烨贸易,获得了大量物资兴建城池,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不由眼红心动。如今刘备、曹丕皆与南烨通商为友,人虽远离中原,可是享受却不逊于以前,唯有孙权治下百姓还过着以前的苦日子,这让孙权心里怎么平衡的了?

  鲁肃、张昭也明白如此下去东吴的国力必然被刘备、曹丕赶超,最后只能亡国,因此二人谏言孙权也效仿曹丕退位称臣,先与中原通商获得实际的好处再说。

  孙权虽心中不愿称臣,可是眼下除了称臣之外也别无他法。三韩、高句丽本就没有鲜卑、匈奴地大物博,假如再不称臣,就等于与南烨、刘备、曹丕三家为敌,孙权可没这个胆量。于是只好效仿曹丕献表称臣,自降吴王。

  南烨接受了曹丕请降,自然不会拒绝孙权。自此曹丕、孙权名义上便成了汉臣,鲜卑、乌桓、三韩、高句丽也都成了汉地,再加上刘备的匈奴之地也称汉,汉朝疆土比起献帝在位时扩大了两倍不止。若再加上西羌、澳洲、西域等新增之地,大汉疆土增幅在三倍以上。

  刘备、曹丕、孙权都消停下来,南烨便开始大力改革,扩充国力。又在幽州建陪都,名为北都,与交州南海的南都遥相呼应。

  北都的兴建令孙、曹、刘三家又心跳了一把,还以为南烨打算出兵北伐,于是纷纷遣使纳贡。刘备担心自己顶着个皇帝的帽子招来南烨猜忌,也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自降汉王。不过事实证明三家是虚惊一场,南烨根本没有出兵,不费一兵一卒就令刘备自降一级。

  此时南汉的国力达到顶峰,百姓安居、四方臣服,万国来朝。不少文臣、武将都建议南烨兴兵北伐,开疆扩土。可是南烨却没有答应,反而提出了三王自治的宽松政策,确保刘备、曹丕、孙权三人在各自领地内的权利五十年不变,还让他们当一方诸侯。

  刘备、曹丕、孙权虽都堪称一代雄主,可是见识比起南烨就差远了。南烨控制的中原地区政通人和,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稳步提高,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抚平了战争的创伤,成就了南汉盛世。刘备、曹丕、孙权三人倒是想自治,可是自治的效果远没有效仿南烨改革来得好,于是三家全都跟风南烨改革政体,不论是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全都照搬南汉,三家治下百姓也都与汉人无异,与中原通商、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五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长,可是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短短一瞬。就在这一瞬之间,无数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离开了人世。刘备、曹丕、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鲁肃,包括南烨麾下的贾诩、戏志才、黄忠、王越、蔡邕、华佗等人都相继离世。

  南烨常年修炼房中术,又有长寿技能在身,虽年近百岁却还十分硬朗,一众妻妾也都跟着沾光。身边的几位重臣被南烨用赐星技能多加了十年阳寿,虽然已经养老在家,但也都儿孙满堂活得不错。天下百姓皆言光华国师大道通神,上天赐福,朝中这才出了这么多长寿之人。

  刘备、曹丕、孙权可没本事活南烨这么长,他们三人一直努力追逐着南烨的改革步伐,想要有一天赶超南汉再入中原,不过这个愿望一直到他们身死也没能实现。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这是个乐不思蜀的主,并无太大野心,自然也不会与南烨为敌。曹丕、孙权的后人与刘禅半斤八两,皆是安于享乐之人,远远不如先人。

  南烨见时机已到,直接发下三份诏书,取消三王自治,将北方广袤土地收归国有。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