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24章 【利益】
r />   “哦!”郭小洲心中一动,除了孙书记,剩下的几名厂领导他一个都没见过,这也算是硕果仅存的几大棉纺厂高管,据说余副厂长和厂办柳主任以及保卫科简家华一直在职工家属区进行“维稳”工作,今天能脱开身,证明“维稳”有了一定的成效。

  他进门后,首先举手致意,“抱歉!让各位领导久等了……”

  孙慧敏带头起身相迎,“我代表太和厂管理层,欢迎郭厂长来我厂挂职指导。”

  郭小洲道:“指导不敢,前来学习,还请各位多多照顾!”

  三个男人跟着一番客气。

  孙慧敏一一为郭小洲做了介绍。

  “这位是太和厂的余晓丰副厂长,太和的后勤大管家。”

  “这位是厂办柳则齐同志,厂办主任兼人事科长。”

  “这位是厂保卫科长简家华同志。”

  紧跟着,孙慧敏又补充了一句,“都是值得信赖的好同志!”

  对她这句话,郭小洲深有感触。一个数千职工的大厂,领导层只有眼前区区几人,三位厂长出事,受牵连的科室涉及销售,采购,财务。这也证明,这三个人的干净,或者说陷得不深。

  除了柳则齐,他和另外两名中层领导都是第一次见面。一场接风宴下来,郭小洲已经和他们熟稔起来。

  不管如何,他只是个挂职的,对在坐的任何人都没有威胁,而且他态度谦逊,没有时下年轻人的高傲浮躁,加上酒品很好,几乎立刻便获得了他们的好感。

  但出乎郭小洲的意料,酒桌上几乎没有人谈工作,谈当下的敏感形势。

  哪怕郭小洲屡次引入这个话题,但不是没人接,便是被人马上错开。

  郭小洲觉得自己应该出动出击了。

  他站起来给大家敬了一杯酒,感概道:“我的挂职不是太和厂的最好时间,甚至是最困难的一年。但我知道太和曾经有多么辉煌,数千职工,数万平方米的纺纱车间,几百台抓棉机、棉箱、粗、细纱车轰鸣运转;每天数十吨棉花在这里经过一道道工序,变为不足头发丝粗细的高档纱线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辉煌时期,我们的太和牌棉纱还需要找领导批条子才能快速提货……”

  “太和是西海省第一家通过is09000和iso1400双认证体系的棉纺厂,是周康市连续七年的纳税冠军,是周康市的明星企业。”郭小洲朗声道:“我很幸运,自己能来太和挂职;我很幸运,能和在座诸位一起共职;我很幸运,因为我能亲自看到太和的崛起和辉煌……”

  “我是新人,是棉纺业内的新嫩,但我知道太和眼下的困境和难题。我是学经济的,其实,眼下的困境其实并非限于棉纺业,并非是太和一家的困境,而是大趋势。所有的企业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从冲动期到迷茫期,膨胀期、再到冷静期,据我了解,棉纺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产业系统是唯一的出路。”

  这番话说得是掷地有声,真挚诚恳,在坐的人都暗暗吃惊,他们彼此都流露出同样的眼神——原来,郭小洲不是下来打酱油的?

  孙慧敏更是眸露异彩。今天上午,郭小洲在她的办公室也是这般锋芒毕露,但毕竟还有点不守规矩的味道,现在却令她刮目相看了。

  因为他聪明,他要借这个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