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匆匆数年
�而且也提供了他们一定出路,大部分教师都来自于以前成绩优良的官学生,教师的待遇为生员六至二十倍左右,也就是说教师的最高年收入已达到了二十贯钱,四十石大米的地步,虽然比不上县太爷,可是已经远高于衙役和普通禁军士兵的收入,而低等收入也达到了一般衙役的水平,可以养活一家。

  如今粮价越来越低,京城不过斗米十一二文,而南方粮价最低时更是跌到了七八文一斗,一个壮劳力一年累死累活,耕上二三十亩地,一年才能打上五六十石粮左右,就是不吃不喝,价值也不过四五贯钱,比起教师来讲待遇差远了,而且娃娃入学就能领钱粮,哪里还有这等好事。

  这种情况下,要求入读官学之人在大业三年就成井喷的状况,朝庭马上采取措施对入学生员进行限制,采取考试的方法进行录取,具体为每年给地方划分官学的名额,规定各郡各县的官学生数量,才选取考试排在前面之人。

  同时对于官学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大幅改动,引入了算术、物理,化学等内容。这些内容所用的教材大部分为杨勇根据自己记忆所编,其中杨勇以前收养的学员如吕沐霖等人也出了不少力气。

  许多东西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无法验证,加上记忆误差,自然免不了错漏,不过,也有不少浅显易懂的东西,只是时人没有归纳整理而已,许多人看上一遍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于一些暂时无法验证的东西也不会太过排斥,只是本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杨勇当然也不奢望所有人都会马上把这些内容当成真理来用,若真是如此,再先进的知识也会变得停滞不前,杨勇只不过给这个时代打开一扇观察事务的门而已,原来将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归纳起来竟然有这么大的用处,只要有人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推动。

  基本上官学所授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县学差不多相当于后世初中的知识水平,而郡学则有一些高中的内容,不过,这些知识体系并不完整,毕竟杨勇记忆再好也不可能将自己以前所学的内容全部记住,只能想到哪里记到哪里。

  除了县学,郡学外,最高级别的就是京城所设的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七所学院。

  开皇时期,三学改为六学,国子、太学、四门学教授儒家经典,而书学、算学、律学作为专科,培养专门人才,杨勇素性将六学改为七学,把原先隶属于农学院的医学也**起来,成立一所专门的大学,除医学为专科学校外,前面六所都算综合性大学,学员不但要学习儒家经典,其余学科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如今仅京城七所大学的学员加起来已经有一万多人,每所学校都超过一千人,这和后世动则数万人的大学当然没法比,不过,相对于此时的学校却是规模宏大,每所学校一年都可以领取高达二万余贯和数万石米的办学经费。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