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服不常的高句丽
/>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上述诸多册封中,值得注意的是领护东夷校尉一官职,本是为加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管辖而设立,原由中原王朝派人担任,后改由少数民族首领兼任,仍为中原政权的官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北魏与东晋南朝诸政权有些区别,北魏视高句丽为属国,故封此官;而东晋南朝诸政权以高句丽为藩属国,故在高句丽王前加“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等称号。从公元520年起,中原各王朝不再称其为高句丽王,而称高丽王,这都是由册封诏令而起。但是在《三国史记》中,始终称高句丽,就连中原册封之号,均记做“高句丽王”。可见,“高丽王”是中原王朝所加之号。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隋代周后,又于589年灭陈而统一中原。然而,高句丽在隋灭陈作战时,就担心祸将临头,积极备武积粮,“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