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纲的顾忌
故,因此怎么都不会站出来表示反对,在这件事上,表示了沉默。

  而秦桧肯定是不会对这样的任命有任何的质疑和反对的,他的致命把柄都捏在王晨的手里,他的仕途及性命都由王晨决定,任何时候,他都只能与王晨共进退,全力支持王晨,而不会站出来反对。

  因为其变节的事只有王晨知道,并没传开来,秦桧在朝野间的声望都挺高,在世人眼中,他是与李若水等齐肩的大忠臣,他在朝中所说的话,是很有份量的,对王晨的支持也是最大。

  折彦质能有现在的地位,也与王晨有很大关系,在上次抗击金人的入侵及这次北伐之战中,他与王晨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佩服王晨的谋略和胆量,并且希望在王晨的主导下,能彻底改变现在大宋朝堂上的存在的重文轻武、文官看不起武将的畸形情形,因此他是全力支持王晨的。

  虽然说反对朝廷对王晨如此任命的官员占多数,但支持王晨的大臣,在朝堂上也挺有份量,位居宰执之位的大臣不少,王晨的任命就这样被执行了下来,真正成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而且还是以武将身份出仕的宰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纲自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虽然王晨表现非常不错,并且取得了抗击金人及北伐的重大胜利,收复了燕云及其他被胡人侵占的大宋河山,并迫使金人放归了被俘的所有大宋宗室,对战争行为做出了赔偿,但在他心目中,依然是这么认定:武将是不能够影响朝政,他们只有在战场上冲杀的使命。

  而王晨以郡王身份任宰相之职,在朝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必定完全盖过他,甚至比他任平章军国事的职务时候,权力还要大都有可能。李纲害怕王晨在权力上完全将他压住,也怕王晨军政大权独揽,对大宋朝堂的安危构成威胁,因此也是反对这样的任命。不过李纲经历了许多变故,如今又身居高位,并且一向与王晨关系不错,并没当众站出来表示反对。

  李纲也知道,这样的事。与小皇帝赵谌说的话,基本没有任何用处。把王晨当作人生最大依仗的赵谌,除了不能将皇位献给王晨外,其他东西都愿意交给王晨。但这样的事。李纲又不能听任其发展下去。毕竟这是严重违反祖制的事,对国家有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他还是要办法干涉一下。

  李纲去找了太上皇赵桓。

  不论赵桓归来后表现的如何,李纲都认为,这位当了一年多金人俘虏的曾经的大宋皇帝,对权位还是挺贪恋。归来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听任大权落入别人之手,会有所表示,甚至会有所动作的。

  李纲也敏锐地察觉到一点,那就是王晨借调整宫中禁军之际,将宫中禁卫全部换成自己的嫡系人马。王晨这样的行为,李纲理解成是为了进一步掌控皇宫局势。监视无上皇和太上皇。李纲想利用这一点,说动赵桓,出手干预朝政。李纲相信,只要赵桓愿意这么做。那朝中肯定还是有人会支持响应。

  因此他也在某一个午后,单独求见了赵桓。

  李纲求见的时候,赵桓正在作画。但让李纲意外的是,赵桓听是他求见,好像并不情愿见一样,在磨蹭了约一刻钟后,才令人请他进去。

  “李卿有空来见朕,不需要处理朝事了吗?”赵桓一句有点冷的话一下子将他今天的心情表明。

  李纲听出了赵桓心中的不快,小心翼翼地说道:“太上皇北狩而归,身心俱受伤害,臣等甚是惶恐,应该经常来看望太上皇才对。今日臣处完事,记挂着无上皇和太上皇,想着天将转凉,因此也就顺道过来看看无上皇和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