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理想
后的那个“师”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还不足以说明一切么?

  师承干系是绝对不能动摇也不可动摇的权威,在这个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的时代,改变一个贫寒的学生的命运,可以让这个学生的一切人际关系都彻底偏向到老师这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一个学生等于是又多一个儿子。那些纨绔子弟对于命运的改变或许不是那么敏感,但是时代贫寒的人家,忽然因为读书的关系出现一个人物,这就很了不得了。会对恩师表现出最大的感激和顺从。

  教贫不教富是一个潜规则,也同样耳以运用到考场上。

  如果两个成绩难分高下的学生摆在考官的面前,考官绝对会点中贫寒者。以为贫寒者会更加珍惜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会多座师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感激,一旦进入仕途,必然成为唯命是从的铁杆死党。

  黄真素等老师傅很直白的表达了这口层意思:众恩义学堂是传道授业。万小之地不能为铜臭所玷污,宁可呕心沥血的教授三扯,赞于生。也不愿把心血和精力浪费在一个纨绔子弟身上。

  林三洪基本赞同老师傅们的观点,仅仅是象征性的招收了几个富贵家的学生,而且对于这几个学生加上了很严格的入学考试。最后还一再叮嘱那几个富户士仲:

  “诸位能送子侄到我众恩义学堂,是对义学堂的信任,我们自是不敢误人子弟”

  误人子弟?这绝对是林三洪的客套话。众恩义学堂要是误人子弟的话。天地下恐怕就没有哪个学堂有脸面继续开办下去了。

  “侯爷您这是客气呢,孩子能进义学堂也是他们的福分,”

  林三洪很严肃的说道:“想必诸位也听说了,义学堂学风严谨,以峻法治学是所有师傅立下的铁规,便是我也不能左右。若是学生们不肯用心,轻则戒尺重则顶灯罚跪,断断是不会轻了

  “好说,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既然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就是指望能求到功”学问。师傅们当视学生为己出,打也打得骂也骂的。若有违逆打死勿论。”

  “打死勿论”这句话是当时家长经常对先生们说到的一句,但是在绝大多书的富贵之家,教书先生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打骂,至于打死勿论也就彻底沦为一句空话了。

  林三洪可没有把这句当作空话:“既然诸位都这么说,我会如实转告学堂里的先生和师傅们,先试学百日,看看能不能经受得住,若是真心向学则好说,若是身娇肉贵顽皮懒散,则一律逐出学堂”

  虽然这些地方士仲拿出了不少钱粮来资助义学堂,但是学堂里的生活依旧贫寒清苦。

  每日两顿碎米饭,拌饭的则是萝卜青菜,除非是年节,否则连块豆腐都见不到。整个义学堂严禁荤腥。不论求学的学子还是教书的先生。从一开始就深信“自古英雄出贫寒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认为学生就应该“寒窗苦读”所以严禁一切肉食锦衣的行为。无论三伏三九。都不可避暑畏寒。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黄真素的教学理念。

  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上,有些顽固的老先生们刻意追求“吃苦”二字。是对是错还不大好说。但是在和求学有关的事情上,则表现出了极大的慷慨。

  无论酷暑严寒,不管刮风下雨。夜读都是每日必有的课程。在夜读的时候,学堂里点起无数蜡烛。蜡烛这种很昂贵的奢侈品完全取代了油灯,将学堂照的犹如白于笔墨书纸等物,则是选择最上等的货色,一点也不曾吝啬过,,

  月朗星稀的夜色之中,众恩义学堂连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