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理想
>
  而林三洪带着的这些学生足足有一百多人,个顶个都是在当地的县试当中脱颖而出的精锐。一百多个高中生在后世绝对是不值一提的小局面,但是在当时,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让学政衙门重视了。一百多个童生聚集在一起,是一个学校出来的,由一个统一的“校长”带领着,在当时也算是骇人听闻的大事了。

  尤其引人注目的还在于,林三洪带着的这一百多人穿着统一的“制式服装”拎着样式完全一致的小篮子。处处显示着他们来自于一个共同的集体。

  统一的着装和庞大的规模,让众恩义学堂的这些学生们十分自信,根本就不没有什么忐忑之心。归属感和集体感是一个很让人安心的东西,这也是林三洪用了一点小心思所追求的效果。

  进场之前;少不得要有“阵前鼓舞”之类的举动。

  和那些殷切希望的随性人员不同,林三洪鼓舞士气的话语简单至极。却又霸气凛然。

  安北侯面对着这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很平静的说道:“其实考不考对我而言都无所谓,因为本次府试做录之人必从你们当中选出,无论选的张三还是李四,都是咱们义学堂的子弟。至于其他人,,嘿嘿,我不认为他们是你们的一合之敌。所以,你们是在和自己竞争。是在和你们的师兄弟竞争,不要想别的,去把功名给我拿回来。”

  全日制的教学方式,职业化的学生队伍,最正规最严谨的师资力量。等等这一切都会转化为巨大的优势。以压倒一切的力量直取本次府试。要是连岖余选手的干不过的话,众恩义学堂干脆解散算了。

  第一日的考试之后,林三洪根本就是不闻不问,考题是什么林三洪不知道,考的怎么样也根本就没有问过。之所以刻意的表现出这种目空一切的绝对自信,就是想给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表达一个信念:在众恩义学堂面前,那些业余的家伙不值一提。

  经过数日的考试,府试完毕之后。林三洪并没有象那些革草学子一样等着放榜,而是直接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回到众恩义学堂。理由同样

  单:

  “你们,你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会在半年之后的春闱当中摘取科举功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为了义学堂,为了你们自己的前程,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做到心无旁鹜。抓紧时间学习,”

  待到放榜之日,真正做到了让世人膛目结舌的效果。

  在学政衙门的秋闱录取人员当中,光是众恩义学堂的入选的人数就达到了总名额当中三停中的两停。光是众恩义学堂,就拿到一之二的名额。蓝个效果绝对具有轰动效果。仿佛一夜迅间,众恩义学堂声名鹊起。

  以为明朝对于府试入选者格外优待。只要过了这一关,以后就可以不受限制的持续参加会试,所以这也就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功名。更为重要的是,只要过了府试,就算不再参加以后更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也有可能被举荐进入仕途。也就是说。众恩义学堂已经有了一批潜在的官员大老爷了。

  只要能在府试中被点中,该学子的身份已经凌驾于乡伸之上,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个,自然为很多人眼红心热。

  甚而至于有一些自认眼光前的乡仲富户,已经托人守在义学堂之外给这些成功人士或者即将成为成功人士的学生们提亲了,

  追赶着学生们提亲的闹剧偶尔上演。而真正有眼光的人已经开始琢磨了:

  中恩义学堂的中举概率太高了,怨不得林三洪敢放下“把功名给我拿回来。的豪言。且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