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塞翁之马
  十几门小铜炮一字排开,在隆隆的炮声中把白甲骑兵的冲锋阵型砸开一个又一个缺口,腾起一团团黑黄色的烟柱。步兵的刀牌手和长枪兵迅速支撑起防御(其实是前置的保护)阵型,几乎在同一时刻,双方的箭雨同时倾斜而下!

  这个时候,大明王师和蒙古各部的巨大差异完全显现出来。

  数量庞大的步弓手专司远程攻击,把其他的一切工作都交给他们人员,刀牌手、折冲手、长枪拒马兵等等各司其职。弓箭手只需要心无旁骛的拽动弓弦。一次又一次泼出密集箭雨……

  密密麻麻的箭矢就好像乌云一般震天蔽日,虽然部落联军的驰射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但是因为箭矢的数量,主要因为射箭只是前期攻势,弓箭手的主要作用不是射箭而是搏杀,所以箭雨的覆盖程度和持续性无法和大明王师相提并论……

  部落联盟的战兵和准战兵已经冲了上去,大明王师装备精良的装具骑兵才在后面“慢慢腾腾”的展开一点,始终不肯距离大队步兵主力太远……

  双方刚一接触,伤亡数字立刻开始飙升,而后面的大明王师则稳步推进,依靠装备上的优势和各个作战部之间的协调展开战斗……

  因为大明王师的装备实在是太好了,作为朱棣脸面使用的先遣军团大多装备了鳞甲,这样的装备在大明军队中也不算多,一下子拿出来顶上去,新式的神机火器兵在推进中依然可以随时起到杀伤效果(至少在草原上的交战双方看来,大明的神机兵还是很先进的)。

  和部落首领的英勇不同,大明朝的将军们根本就不直接参加战斗,而是指挥各部协调各军。

  当林三洪等人随着大部队一点一点越过交战地带的时候,到处都是断枪残刃,到处都是扑倒的尸体。(不想过多描述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了,战斗场面占用太多的篇幅感觉有点不好。)

  在林三洪看来,大明王师的战斗方式更像是象“挤压”对方,而不是贯穿分割。

  当装具骑兵开始冲锋的时候,胜负其实已经分出。

  帖木儿的白甲大军匆匆撤离战场,各部人马和装具骑兵正在扩大战果。

  这一战从中午一直打到日落西山,战场上已是一片狼藉,伤马悲鸣残旗满地,映着落日的余晖满地殷红……

  虽然战斗已经进入尾声,双方正在逐渐脱离战斗。其实林三洪已经看出来了。在这一战中,部落联盟和大明先遣军团联合作战,并没有能够全歼敌军,甚至没有给对方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对方虽然吃亏不小,可元气尚在。

  这一战的意义就在于:有了大明先遣军团的有力支援,一直都在撤退溃逃的部落联盟终于可以直接面对敌人,甚至可以出于主动的攻击状态,再也不必象以往那样势单力孤的跑路了。

  胜利之后,部落联盟象以往那样疯狂追击,而张义宁也“不得不”服从各个首领的命令,象征性的派遣一小部分人马参与这种追击,虽然他本人不认为这样做会有什么重大的战果。

  一直到第二日中午,追击敌人的部队才心满意足的赶回来。

  这一战对于部落联盟而言意义重大,标志着从战略撤退到战略进行的转变已经完成,所以每一个都表现的欢欣鼓舞:在未来可以预期的时间之内,他们将逐步收复失地,从新成为这一大片草原的真正主人。

  就在当天傍晚,出现了一件让林三洪瞠目结舌的大事。

  新任的瓦图王以血腥手段残酷孽杀了三千多名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