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发配军前
;作为一个皇帝,在用人方面最优先考虑的就是臣子的忠诚。林三洪这个人对朱高煦是没的说,但是对于朝廷对于皇帝,能不能象对汉王那样。保持高度的忠诚之心,就很难说了。

  虽说皇帝和汉王是父子,对汉王忠诚就算是对皇上忠心,可这里头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朱棣早就下定决心要提拔林三洪了。以林三洪做出的成绩,调到京中肯定会安排到部司衙门,稍微历练几年至少也是个三品。若是放到地方,这种因功而升的官员基本就是个臬台级别的了。

  但是朱棣没有这么做。

  现在提拔林三洪对朱高煦的助力太大,为了全局的考虑,也要先把此事压一压,最起码也要摆正了林三洪的心思,才好做出后续处理。

  年轻人嘛,也没有见过多少阵仗,以朱棣的手段,恩威并重之下,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这个年轻人收拾的服服帖帖,到时候就可以放手大用了。

  估算这时间,林三洪的扬州知府任期也快满了,朱棣这才发出任命:“林三洪勤政地方,才堪卓著,特准为军前参议,……”

  参议?接到朱棣旨意之后,林三洪有点哭笑不得了。

  参议这个职务完全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只有参议的职能,却没有做主的权限,打个不太欠当的比喻,有点象后世的议员,是在中书省任职,也算是朝堂官员了。可早就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解散了参议府。洪武年间,更是把中书省给抹的干干净净,所谓的参议连个上班的地方都没有,和谁参合谁议?

  参议府和中书省虽然早就没有了,可参议这个官衔还在,只不过已经大不如前。早年的参议好歹也是三品大员,可现在……只不过有这么个名号,从根本上来说,这个三品大员的官职只是暂时性的,根本就没有权利,与其说是官员还不说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朱元璋解散了参议府之后,若是有什么问题,还是会召集一些“参议”,从那个时候开始,参议就成了专家或者顾问,已经不在正式编制之内了。所以这个参议根本就不算是正式官员!

  至于那个户部侍郎,看起来其实不错,也很对口。因为林三洪在扬州做出了成绩,在户部安排一个职位似乎很合理,尤其是这个侍郎衔,已经是三品了。从四品的地方官一下子跳到户部侍郎的位子上,等于连升了好几级……

  最大的问题在于领衔这两个字。

  大明朝的领衔和实授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明朝的爵位制度自洪武后期发生了很大改变。非宗室子弟很难获得爵位。尤其是文官,想要得到爵位的话除非是做出了特别突出的成绩,在退休的时候朝廷会拿出领某某衔作为赏赐,这个有点类似于爵位了。

  永乐时期,领侍郎的老家伙们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这些领衔的家伙多是朝中老臣,退休之后朝廷为了照顾他们的面子弄了个领什么什么衔的花招出来,有很多还是人死了之后才给的哀荣,这个东西除了刻在墓碑上给人看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侍郎衔是虚的,实授的三品参议更是暂时性质。既不是京官也不是地方官,连个可以归口的单位都没有,只要北伐一结束,这个官职也就自动解除。

  这种没有实权的参议其实更像是幕僚,平时可以给皇帝出出主意谋划一些事务,若是干的好,也不是没有立功的机会。可林三洪深知自己的能力,在军事方面无法与经验丰富戎马半生的朱棣相提并论。而且朱棣如此强势,哪里会容一个虚的几乎没有的参议在面前口水横飞的大谈军国大事?再者说了,朱棣身边知兵的军前幕僚就算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吧?怎么会轮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