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喜忧参半
��的家用之物,既可以达到讨好府台大人的目的,又不会落下什么话柄给林三洪添麻烦。
以卢总商为首的几个大盐商则更加“小气”,六个人联合起来送了一副仕女图,据说是在某个雅趣店铺里淘出来的东西——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比较低调的说法而已,晋朝顾参军的《列女仁智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上面还带着历朝宫藏的印鉴,更有宋徽宗的小玺,这种东西绝对不会出现在市井民间的店铺当中,至于到底价值几何,恐怕也只有送礼之人才知道了。
这玩意儿,有钱都没地方买去!
纳妾比不得娶妻,林三洪又是刻意低调,陪着众人喝了点酒,粗粗的留了一顿饭,不必府台大人开口,众人就很知趣的告辞而去。
林三洪命人略略整理一下所收的贺礼之后,也被大致上估算出来的数字惊到了。
那些个鸡零狗碎的小玩意儿不计算在内,只看十几个够档次的礼物,折算成市价的话,约莫也有万两银子了!
要不怎么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呢,就林三洪这么一个纳妾的事情,既没有大张旗鼓的操办,更挂出了谢绝礼金的字幅,前来道贺的人也不多,可收获也大的惊人!
当官果然是世间最肥美的勾当!
整个大明朝的知府就有一百五十多个,每年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就多了,要是能把全部礼金都收拢起来。将是怎么样庞大的一笔财富?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无意为之,这都算是一种敛财的形式,虽然可以把这种手段用“礼尚往来”来包装一下,变成不触犯法律的“正当收入”,可这种收入毕竟是见不得光的。若是再把其他各级地方官员的灰色收入都算进去,光是官场上面游离在犯法和不犯法之间的这笔钱财,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大明朝一年的国库总收入!
其实这也是一个历朝历代都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很大一笔财富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流入到了官员的腰包,却进不了国库,成为官员的“私人财产”。一方面是朝廷想用钱办大事却做不到,一方面官员拿着大笔财富穷奢极欲而国家却无可奈何!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反腐反贪的举措实施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官僚阶层一直都比朝廷更加富有,也就是说社会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悬在官僚这个层面上,却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无法对民生做出改善!
明末崇祯年间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国贫官富,眼看着国家都要亡了,有钱却用不上,虽然可以算是一个特例,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在世俗眼光当中,淮扬的盐商手握海量金银。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其实林三洪心中清楚的很,盐商的财富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一种虚富,只要朝廷需要,随时都可以用很多手法剪盐商的羊毛,或是敲诈或是强取,让盐商乖乖把财富吐出来。
盐商虽富,天下真正成气候成规模的盐商并不多。扬州府台衙门里出的盐引可以行销淮扬六省,刚好占到了天下的一半,大明朝有多少盐商其实很容易算出来,只要把扬州盐商的数目翻倍就可以算是准确数字了。
但是官场可不是这么简单,真正有钱的真正掌握大量财富的不是盐商。而是官吏。尤其重要的是,官吏要么就是掌控一方,要么看是手握重权,财富只要进了官老爷的手中,很难再取出来。
官吏可不是盐商,官老爷手里的财富可不是想榨就可以榨出来的,弄不好反而会引起很多麻烦。后世的崇祯虽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却足以说明问题了!
以中华之辽阔幅员
以卢总商为首的几个大盐商则更加“小气”,六个人联合起来送了一副仕女图,据说是在某个雅趣店铺里淘出来的东西——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比较低调的说法而已,晋朝顾参军的《列女仁智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上面还带着历朝宫藏的印鉴,更有宋徽宗的小玺,这种东西绝对不会出现在市井民间的店铺当中,至于到底价值几何,恐怕也只有送礼之人才知道了。
这玩意儿,有钱都没地方买去!
纳妾比不得娶妻,林三洪又是刻意低调,陪着众人喝了点酒,粗粗的留了一顿饭,不必府台大人开口,众人就很知趣的告辞而去。
林三洪命人略略整理一下所收的贺礼之后,也被大致上估算出来的数字惊到了。
那些个鸡零狗碎的小玩意儿不计算在内,只看十几个够档次的礼物,折算成市价的话,约莫也有万两银子了!
要不怎么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呢,就林三洪这么一个纳妾的事情,既没有大张旗鼓的操办,更挂出了谢绝礼金的字幅,前来道贺的人也不多,可收获也大的惊人!
当官果然是世间最肥美的勾当!
整个大明朝的知府就有一百五十多个,每年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就多了,要是能把全部礼金都收拢起来。将是怎么样庞大的一笔财富?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无意为之,这都算是一种敛财的形式,虽然可以把这种手段用“礼尚往来”来包装一下,变成不触犯法律的“正当收入”,可这种收入毕竟是见不得光的。若是再把其他各级地方官员的灰色收入都算进去,光是官场上面游离在犯法和不犯法之间的这笔钱财,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大明朝一年的国库总收入!
其实这也是一个历朝历代都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很大一笔财富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流入到了官员的腰包,却进不了国库,成为官员的“私人财产”。一方面是朝廷想用钱办大事却做不到,一方面官员拿着大笔财富穷奢极欲而国家却无可奈何!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反腐反贪的举措实施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官僚阶层一直都比朝廷更加富有,也就是说社会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悬在官僚这个层面上,却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无法对民生做出改善!
明末崇祯年间这种现象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国贫官富,眼看着国家都要亡了,有钱却用不上,虽然可以算是一个特例,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在世俗眼光当中,淮扬的盐商手握海量金银。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其实林三洪心中清楚的很,盐商的财富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一种虚富,只要朝廷需要,随时都可以用很多手法剪盐商的羊毛,或是敲诈或是强取,让盐商乖乖把财富吐出来。
盐商虽富,天下真正成气候成规模的盐商并不多。扬州府台衙门里出的盐引可以行销淮扬六省,刚好占到了天下的一半,大明朝有多少盐商其实很容易算出来,只要把扬州盐商的数目翻倍就可以算是准确数字了。
但是官场可不是这么简单,真正有钱的真正掌握大量财富的不是盐商。而是官吏。尤其重要的是,官吏要么就是掌控一方,要么看是手握重权,财富只要进了官老爷的手中,很难再取出来。
官吏可不是盐商,官老爷手里的财富可不是想榨就可以榨出来的,弄不好反而会引起很多麻烦。后世的崇祯虽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却足以说明问题了!
以中华之辽阔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