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改变从这里开始
要手里有钱锅里有米了,混个吏治清明完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既能自己捞的肥肥美美,有能惠及百姓,还能落下个清官的好名声,这种好事傻子才不干!可这终究是小打小闹,在银子的购买力极大的大明朝,一道又一道惠民措施并花不了几个钱。

  经过扬州府上下商议之后,林三洪决定干一场大的:疏通大运河!自元末以来,大运河的淤积就已经很严重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航道的畅通。后来太祖皇帝立国大明,初期主要把目光放在保障国家安全的方向上,无暇顾及运河。在每个三几年就有一次的北伐间隙当中,朝廷实在没有精力也没有财力做这种旷日持久的大工程,年深日久也就拖延了下来。

  现在林三洪上任,手里握着大笔的银钱,又不必象朝廷考虑的那样疏通整个运河,只需要把扬州府地界之内的这一小段弄好就可以。这可是大事情,不需要朝廷出人出钱,完全由地方负担,不仅惠及地方,也会惠及百姓,更是一个放卫星(明朝肯定没有放卫星这个说法,我肯定。)捞政绩的绝好机会。到时候花了八万两银子,完全可以说是花了十五万或者更多,朝廷对扬州伸手要钱的时候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钱,有钱也早用在运河上了”,两全其美,干了!

  于是,府台衙门再布政令,在全府范围内招募民夫,对运河进行疏通和清淤处理。每个民夫每日二十八个铜钱,管饭两顿,从九月初一开始实施。

  前朝不是没有做过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历朝历代做这种事情都是以徭役的形势无偿使用民力,对民生是一个不小的伤害。这一次扬州府用商业手段来办这个事情,既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可以把一部分财富通过劳作的形势散步到百姓手中。

  好事。

  这种好事在以前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而是没有实力去做!

  官府的税收就那么点,除了上缴给朝廷的之外,各级各衙的老爷们都想贪,一层一层剥下来就不剩下几个了,甚至会闹出亏空,哪里还有余力再这么干?

  在中秋节前夕,借着刘黑三事件的清洗和用私分银子的收买手段牢牢掌控了扬州官场的林三洪终于遭遇了朝廷的申饬。

  申饬的内容无非就是“慌荒嬉戏”“不修官仪”这一套老掉牙的说辞,林三洪早就料到了。他本身就干言官的出身,自然知道御史言官们的手法和做派。看来在扬州大搞花魁比赛的举动早已让御史们吵开了锅,同样的文书早不知道上过多少次了,肯定早已堆满朱棣的案头。

  不过这份申饬并不是做皇帝的朱棣发下来,而是内阁下传过来的官样文本。

  内阁当中有好几个清高的老儒生,绝对看不惯林三洪这种做派,在地方上瞎胡闹只会搅乱民生危害社稷,只是这么义正词严的申饬一番,无非是为了让林三洪“幡然悔悟”“改过自新”。

  内阁里头是什么人,林三洪清楚的很。

  所谓的内阁早成了朱棣的秘书处,除了做朱棣的人形印章之外就只剩下发牢骚的功能了。在这件事情上,明显朱棣没有真正要把扬州府怎么样的意思,要不然一句话就让小小的扬州府翻过来。故意通过内阁发这么一个申饬的文书,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价值。

  作为一个地方官,尤其是新任的府台,确实可以做一点稍微出格的事情,以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意思,过了新官期之后也就会沉稳下来。可这个扬州府台做的也太出格了点,置农桑耕织于不顾,一门心思的搞这些歪斜的旁门左道,早就有人看不过去了,就为了这个扬州知府,都察院上去弹劾文书能把林三洪淹没。要不是朱棣一直“留中”,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