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不到扬州不知道钱少
  扬州安江门外,以竹木扎制用彩纸和鲜花弄的五彩缤纷的牌楼上挂着“扬州欢迎你”这五个俗不可耐的大字。据说这还是扬州府台大人的亲笔手书。

  从安江门路过的多是江南的文人士子,一个个鲜衣怒马身着长衫,马屁股上还挂着锦绣的诗文袋子,至于里头是不是装满了锦绣文章,恐怕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也有许多置办不起马屁的,穿上了自认为最风流倜傥的衣裳,虽然还远远不到十分炎热的时候,这些人却都装备了香扇袋,摆出十分潇洒百分俊秀的才子模样,晃荡着身上多是数不过来的环佩零碎一步三摇,装模作样的吟哦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千古名句,仿佛天下之大已在胸中一般。

  不时有几个仆役成群大腹便便的富商坐着豪华的马车,扬起一路沙尘呼啸而过,立刻就惹来这些“大才子”们异口同声的叫骂:

  “铜臭之辈,焉知诗词之妙?”

  就好像文采风流的“大才子”们看不起这些招摇过市的富商一样,那些脑满肠肥的富商同样看不起这些穷酸:“你们荷包里没有几个铜板,却还做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美梦,真真是好笑死个人。无论是绣坊里的美人还是书寓中的诗词,哪怕就是听那粉嫩的妙人儿唱个小曲儿。也是要花银子的。你们这些穷酸,只知道扬州是好吃好玩的好东西,却不晓得需要腰缠十万贯之后才能骑鹤下扬州的么?”

  在十月佛节到来之际,贩夫走卒与文人骚客接踵,山野村民与富商巨贾摩肩,潮水一般涌向扬州!

  不管这些人是怀着什么样的愿望,是寻欢作乐也好,是诗酒往还也罢,哪怕就是单纯的为了游山玩水,目的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是带着银子来的。

  这些满脑子花花绿绿的俗人互相攀比,互相瞧不起,却不知那些个趁着这个机会来到扬州的大商号东家们根本就瞧不起这些纨绔之辈。

  对于那些大商号的东家来说,这次来扬州不是为了游玩,也不是为耍乐,而是抱着各种商业目的。或是为了展示物品,或是为了寻找销货的门路,甚而至于的为了寻找潜在的商业伙伴……

  苏世文虽是浙东人,却对扬州熟路的很,每年的四月佛节都要过来游玩,而且不是一个人来,一来就是一大票。

  苏大公子乃是世家子弟还是官宦之门,家道殷实的很,又刚刚过了州试也算是有功名在身……当然这个功名是不是花了银子走了门子弄来的,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对于功名,苏大才子看的并不是很重。当然并不是说苏大才子已经到了淡薄名利的地步,而是因为家世的缘故。外头有在朝为官的老子,家里有花销不完的银子,状元及第不敢想,捞个州府的功名确确实实的有如反掌之易。

  凭着真才实学金榜题名恐怕有点难,好在本朝得到功名的路子也不是只有考试这一条,太祖皇帝创立的举荐制度还在,每期都有会有十几个依靠地方举荐上来的,苏大才子琢磨的就是这条路子。

  地方举荐这种事情,类似于汉唐时候的举孝廉,但是大明朝的举荐制度有点不一样:各色人才都可以举荐,无论工、艺、算等等各科,什么样的人都有,唯独没有穷人。

  举荐嘛,这么好的事情自然是要花银子的,要不然谁有那份闲心思去举荐?每一个举荐的名额都是用银子硬生生砸出来的。请地方学政吃吃花酒,互相馈赠一些“仪程”,这不叫徇私舞弊,而是叫做礼尚往来。

  因为举荐制度是面对全国各色人等,自然会被很多人盯着,也不是说光贿赂一下地方官就能上去,还需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