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温柔乡,下刀处
自从林三洪上任以来。第一次接触地方政务,还真用了不少心思,努力想干一点实实在在的成绩出来。
地方官和京官不一样,掺和不到国家大事的决策当中,要想做点政绩出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安定地方清除匪患,一个发展农工增添税赋。
扬州这种地方,最多有几个欺行霸市偷鸡摸狗的小毛贼,绝对不可能出现值得一提的匪患,安定地方这一条自然也就用不上了。
至于发展农工,可行的路子有很多,譬如奖励耕织,譬如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等。可翻遍了近年来的书文,林三洪逐渐发现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自己的前任。
自己的前任之所以做的最好,就是因为他什么也没有做。
这自然谈不上是什么无为而治,而是因为武人出身的府台大人知道自己不是治理地方的材料,也没有那份才能,不敢贸然下手。
这份自知之明是很难得的。
前任的前任是科举入仕的官员,在宦海沉浮经年,一到扬州任上,就想做出点真真正正的成绩。于是乎发动劳工大肆兴修水利。在冬闲时节专门贴钱让人开垦荒地,当年也曾得到过朱元璋的嘉奖。
这应该算是实实在在的政绩了吧?绝对不是。
前任的前任扬州知府当时确实弄的很有几分样子,又是指导农工又是兴修水利,一年之内就新增了农田多少多少亩,可是现在呢?
在贯穿大半个明朝的时间,长江都在以很快的速度往北岸移动,一道夏秋交替的季节,必然淹没北岸的大片土地。新修的水利工程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坚持了一年多一点就被冲垮,至于新开垦出来的土地,除了还存在于纸面上之外,早已成为泛滥的低洼泥泞之地。
当官的自然不关心这些,反正有了政绩工程只要得到了嘉奖就足够了,至于能不能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根本就不重要。
很多官员都喜欢大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那一套,都喜欢对农工百业指手画脚,其实都是瞎胡闹,外行指挥内行从来都不会有好结果。
老百姓耕田种地已经几千年了,难道还没有指不沾泥的官老爷明白?关于耕种的问题,全天下的知府加起来都未必有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更加清楚。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时代,缺乏真正的宏观调控能力,种了这么多年地的农民,永远比当官的老爷们更了解土地。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对农民的干涉和指导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荒唐之举。
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官员在耕种问题上指手画脚,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本身就带有调节功能,强要在这个问题已政令的形式加以改变。只会适得其反。
扬州附近人口稠密,可以开垦的土地早就开垦了,还没有开垦的土地肯定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值得去开垦。老百姓对于土地的热爱等同于官吏对于乌纱的热爱,只要是有可能,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土地荒芜而不去耕种。
如果老百姓没有耕种某个区域的荒地,那就说明这片荒地绝对不值得耕种。前任的前任动用人力物力开垦出的荒地不少,可那些“新垦”的农田只过了一年就成为盐碱沼泽之地,以后再想开垦成耕地已是千难万难。做出政绩的老爷拍拍屁股走了,费劲费力的还是老百姓。扬州一带已历千年的耕种历史,强弄政绩工程就是劳民伤财。
扬州不是蛮荒之地,以政令的形式对扬州农业进行干涉,完全就是瞎折腾。别说是科举出身的书呆子,就是林�
地方官和京官不一样,掺和不到国家大事的决策当中,要想做点政绩出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安定地方清除匪患,一个发展农工增添税赋。
扬州这种地方,最多有几个欺行霸市偷鸡摸狗的小毛贼,绝对不可能出现值得一提的匪患,安定地方这一条自然也就用不上了。
至于发展农工,可行的路子有很多,譬如奖励耕织,譬如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等。可翻遍了近年来的书文,林三洪逐渐发现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自己的前任。
自己的前任之所以做的最好,就是因为他什么也没有做。
这自然谈不上是什么无为而治,而是因为武人出身的府台大人知道自己不是治理地方的材料,也没有那份才能,不敢贸然下手。
这份自知之明是很难得的。
前任的前任是科举入仕的官员,在宦海沉浮经年,一到扬州任上,就想做出点真真正正的成绩。于是乎发动劳工大肆兴修水利。在冬闲时节专门贴钱让人开垦荒地,当年也曾得到过朱元璋的嘉奖。
这应该算是实实在在的政绩了吧?绝对不是。
前任的前任扬州知府当时确实弄的很有几分样子,又是指导农工又是兴修水利,一年之内就新增了农田多少多少亩,可是现在呢?
在贯穿大半个明朝的时间,长江都在以很快的速度往北岸移动,一道夏秋交替的季节,必然淹没北岸的大片土地。新修的水利工程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坚持了一年多一点就被冲垮,至于新开垦出来的土地,除了还存在于纸面上之外,早已成为泛滥的低洼泥泞之地。
当官的自然不关心这些,反正有了政绩工程只要得到了嘉奖就足够了,至于能不能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根本就不重要。
很多官员都喜欢大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那一套,都喜欢对农工百业指手画脚,其实都是瞎胡闹,外行指挥内行从来都不会有好结果。
老百姓耕田种地已经几千年了,难道还没有指不沾泥的官老爷明白?关于耕种的问题,全天下的知府加起来都未必有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更加清楚。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时代,缺乏真正的宏观调控能力,种了这么多年地的农民,永远比当官的老爷们更了解土地。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对农民的干涉和指导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荒唐之举。
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官员在耕种问题上指手画脚,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本身就带有调节功能,强要在这个问题已政令的形式加以改变。只会适得其反。
扬州附近人口稠密,可以开垦的土地早就开垦了,还没有开垦的土地肯定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值得去开垦。老百姓对于土地的热爱等同于官吏对于乌纱的热爱,只要是有可能,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土地荒芜而不去耕种。
如果老百姓没有耕种某个区域的荒地,那就说明这片荒地绝对不值得耕种。前任的前任动用人力物力开垦出的荒地不少,可那些“新垦”的农田只过了一年就成为盐碱沼泽之地,以后再想开垦成耕地已是千难万难。做出政绩的老爷拍拍屁股走了,费劲费力的还是老百姓。扬州一带已历千年的耕种历史,强弄政绩工程就是劳民伤财。
扬州不是蛮荒之地,以政令的形式对扬州农业进行干涉,完全就是瞎折腾。别说是科举出身的书呆子,就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