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父与子
�层头目,对完全手工化的缫丝流程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改革,正式施行奖励金制度……

  对于缫丝的具体细节,林三洪知道的并不多,也不可能事必躬亲的去做所有琐碎之事,就捡着办事稳妥的任命了十几个头目,给予这些人不分权限,让他们督促和指导一些生产环节。

  而把一体化的缫丝工艺细细拆分成九个流程,每个流程都做重复而又简单的操作,可以避免技术工匠不足带来的弊端。因为不必完全掌握每一个技术细节,只要熟悉了其中最细微的一个环节即可作为熟练的技术佣工,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其实就是借鉴后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用在完全手工操作的缫丝作坊里,几乎用不了几天就可以诞生一大批“工匠”,通过这些“伪技术工匠”的批量化制造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然后就是奖励金制度的实施。

  奖励金其实早就有了,在两浙的很多作坊里都有这个。佣工们若是表现好,或者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可以得到数目不等的奖励。诞生两浙的那些奖励金并不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奖金,更多是体现在赏赐这个程度上。

  比如某个佣工超额完成生产任务,那么作坊主或许会主动奖励点钱粮,或许不会奖励。从本质上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赏赐,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奖励金,更远远没有形成一种必须执行的制度。

  就好像朱棣在大明朝可以无视祖制和既定律法一样,作坊主在自己的作坊里就帝王,也同样可以随意支配很多东西。

  而林三洪把奖励金以制度的形势确定下来,形成一种必须遵守必须执行的规矩,最直接反应就是可以极大的刺激生产积极性——因为佣工们可以通过奖励金制度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仅是在给东家干活,干到一定程度就是在给自己赚钱!

  看起来几个影响很大的举措,其实根本就不必下多少本钱。这个时代的人工便宜的出奇,设备和基础设施和不贵。缫丝作坊里的真正需要占用大量银钱的是库存!

  因为这个行业天然就受季节性的影响,不可能常年收购原料——蚕茧,所以就需要在原料充沛的季节大量采购,只有充盈的原料库存才是常年开工的保障。再有就是成品的积压,缫丝不是来料加工,不论生丝还是熟丝,都不可能生产出来立刻就销售一空。即便真有这样的机会,作坊也不会卖空自己的库存,除非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否则每一个缫丝作坊都会保留一定的成品库存数量。

  相对于管理制度的改革,只能算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这种截流的方式不是直接的利润体现,真正要实现盈利,还要依靠林三洪的后续手段。

  “要说技术,我不行。可是要说去营销,嘿嘿……估计可以于我比肩的还没有几个吧?”缫丝这个行业的透明度太大,现在已经可以基本预见很多东西:“明年春天,一定可以实现盈利了……”

  与丰隆昌缫丝作坊开始走上正轨相同,大明朝也在经历明显的变动。

  首先是两个皇子直领六部中的两部,朱棣开始正式插手行政系统的执行权,进一步剥夺内阁和六部所剩无几的权利。整个大明朝开始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

  在半个多月之前,早已在京城“享福”迟迟没有回到封地的几个藩王也出现截然不同的待遇。

  周王、岷王等几个早在建文时期就被削除的藩王,在诉说完了和皇上的“亲亲之谊”以后,终于复藩,风风光光的回到封地继续做王爷。

  而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