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父与子
看着小口吃菜的郭四妹,活脱脱就是一个穿男装的美娇娘,偏偏他老爹又是霹雳火爆的脾气,最见不得这个,一定要让这个儿子成为坚强的男子汉。这一对父子——可真有点意思。
坐在下首的郭四妹为了证明自己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男子汉,连连饮了几杯满的,片刻之间就已红霞上脸,似有不胜酒力的样子,愈发不象男人了。
“男人么,也不一定要如何魁梧雄壮,也不一定要如何坚毅果敢。”林三洪笑道:“只要敢于面对逆境,不被艰难打倒,就算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了。”
说了几句家常,林三洪这才说道:“郭家老哥五征蒙古,想来对那边的风物是极熟的……”
郭炜烈也不拿捏,趁着酒兴说了许多蒙古的风土人情,林三洪再问道:“太祖八次征伐蒙古,无不大胜……”
林三洪本来是想知道蒙古军队的概况,可话还没有说完,郭炜烈就已经开始摇头:“大胜?恐怕是谈不上的。前三次征伐蒙古如何我不敢说。最后五次我都是亲生过去的,总的来说,我朝确实是胜了。但是远没有人们说的是空前大胜,有一次甚至是败了的,只不过是被朝廷硬生生的说成了大胜。尤其是最后两次,其实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更谈不上什么胜利。第七次征伐的时候,我在西路军中,西路军根本没有见到蒙古人马就班师回来,怎么可能有什么大胜?东路军那边确实打了胜仗,俘虏了敌酋和很多牛羊,迫使蒙古人后退几百里。可燕王……当今皇上消耗的钱粮远比所得的战绩要多的多,占据的土地也无力据守,大军退出之后旋即为蒙古部落再次占领,这是朝廷所说的大胜了!”
第七次远征蒙古是燕王朱棣的杰作,当时燕王和晋王分率东西两路人马,很快就班师凯旋,其实真正的情形远没有朝廷宣扬的那么辉煌。
这种把三分功劳说成是十分的事情根本就不新鲜,出于政治需要而已。
“至于最后一次征讨,也是燕王……今上的手笔。我就在前锋当中,曾达到兀良哈秃,按说这一次是实打实的胜利……”郭炜烈再次摇头说道:“其实这就是一次用钱粮换回来是胜利。当时无论是今上的燕军嫡系,还是我们这些府兵,装备上远胜蒙古。仪仗兵甲精良器械犀利,才一点一点把蒙古消磨掉。但是仗打的越大,消耗也就越大,后勤线一旦拉开,就不敢再进了。后来我听一些当官的说,这一仗消耗太大,朝廷也招架不住。自此以后,再也无力发动如此规模的进攻了。”
“不管怎么说,我大明算是打胜了……”林三洪也知道这种胜利来的有点勉强,不具备可持续的进攻能力。倚仗良好的装备和充足的后勤所堆砌出来的胜利对国力伤害极大,只有等国力恢复过来之后才能再次发动。
郭炜烈自己持壶,连连吃了几盏子,有点无奈的说道:“前几次征伐,军中将士还可以和敌人斗个旗鼓相当。可到了后来,只能依靠兵戈器械的精良来取胜了,再往后,就是用银子堆出来的胜利。我大明的军队除了那点边军还拿得出手之外,其他队伍已经很难保证胜利。真要是以堂堂之师击煌煌之阵,双方势均力敌的话,胜负还真说不清楚呢1”
八次北伐,到了后来,完全就是国力上的比拼,这是事实。
元朝的军队虽然腐朽已久,可草原上还有很多蒙古本部的人马,阿尔泰族系的坚韧强悍和蒙古人特有的骑射之功虽不复铁木真之时的无敌状态,也还没有堕落到人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的地步。
通过郭炜烈的描述,林三洪对于蒙古军队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其战斗力相当于大明朝最精锐的边军,甚至还要略略强上那么一点半点。当然战争永远不是战斗�
坐在下首的郭四妹为了证明自己绝对是一个合格的男子汉,连连饮了几杯满的,片刻之间就已红霞上脸,似有不胜酒力的样子,愈发不象男人了。
“男人么,也不一定要如何魁梧雄壮,也不一定要如何坚毅果敢。”林三洪笑道:“只要敢于面对逆境,不被艰难打倒,就算是铁骨铮铮的好男儿了。”
说了几句家常,林三洪这才说道:“郭家老哥五征蒙古,想来对那边的风物是极熟的……”
郭炜烈也不拿捏,趁着酒兴说了许多蒙古的风土人情,林三洪再问道:“太祖八次征伐蒙古,无不大胜……”
林三洪本来是想知道蒙古军队的概况,可话还没有说完,郭炜烈就已经开始摇头:“大胜?恐怕是谈不上的。前三次征伐蒙古如何我不敢说。最后五次我都是亲生过去的,总的来说,我朝确实是胜了。但是远没有人们说的是空前大胜,有一次甚至是败了的,只不过是被朝廷硬生生的说成了大胜。尤其是最后两次,其实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更谈不上什么胜利。第七次征伐的时候,我在西路军中,西路军根本没有见到蒙古人马就班师回来,怎么可能有什么大胜?东路军那边确实打了胜仗,俘虏了敌酋和很多牛羊,迫使蒙古人后退几百里。可燕王……当今皇上消耗的钱粮远比所得的战绩要多的多,占据的土地也无力据守,大军退出之后旋即为蒙古部落再次占领,这是朝廷所说的大胜了!”
第七次远征蒙古是燕王朱棣的杰作,当时燕王和晋王分率东西两路人马,很快就班师凯旋,其实真正的情形远没有朝廷宣扬的那么辉煌。
这种把三分功劳说成是十分的事情根本就不新鲜,出于政治需要而已。
“至于最后一次征讨,也是燕王……今上的手笔。我就在前锋当中,曾达到兀良哈秃,按说这一次是实打实的胜利……”郭炜烈再次摇头说道:“其实这就是一次用钱粮换回来是胜利。当时无论是今上的燕军嫡系,还是我们这些府兵,装备上远胜蒙古。仪仗兵甲精良器械犀利,才一点一点把蒙古消磨掉。但是仗打的越大,消耗也就越大,后勤线一旦拉开,就不敢再进了。后来我听一些当官的说,这一仗消耗太大,朝廷也招架不住。自此以后,再也无力发动如此规模的进攻了。”
“不管怎么说,我大明算是打胜了……”林三洪也知道这种胜利来的有点勉强,不具备可持续的进攻能力。倚仗良好的装备和充足的后勤所堆砌出来的胜利对国力伤害极大,只有等国力恢复过来之后才能再次发动。
郭炜烈自己持壶,连连吃了几盏子,有点无奈的说道:“前几次征伐,军中将士还可以和敌人斗个旗鼓相当。可到了后来,只能依靠兵戈器械的精良来取胜了,再往后,就是用银子堆出来的胜利。我大明的军队除了那点边军还拿得出手之外,其他队伍已经很难保证胜利。真要是以堂堂之师击煌煌之阵,双方势均力敌的话,胜负还真说不清楚呢1”
八次北伐,到了后来,完全就是国力上的比拼,这是事实。
元朝的军队虽然腐朽已久,可草原上还有很多蒙古本部的人马,阿尔泰族系的坚韧强悍和蒙古人特有的骑射之功虽不复铁木真之时的无敌状态,也还没有堕落到人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的地步。
通过郭炜烈的描述,林三洪对于蒙古军队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其战斗力相当于大明朝最精锐的边军,甚至还要略略强上那么一点半点。当然战争永远不是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