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豪霸雄主?
“罪臣林三洪深感天恩厚重。纵肝脑涂地……”
朱棣笑着摆摆手,看着林三洪,眼光却有意无意的撇向大王爷朱高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是不是?这样的话朕每天都要听到几次,你也不必再说。有心报效不在嘴上,真正用心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朕会另眼看待。这个《大明国》书文,朕已经看了。非真正用心且要胸怀天下眼光深远之人不能作出。煦儿肯用心做事,可他这个人素来急躁不善布局,朕知如此宏大之格局必然是受了高人指点,想不到这个幕后之人竟然是你林三洪,难得呀难得……”
皇上直接点明朱高煦的缺陷而夸奖林三洪,尤其是当着林三洪的面这么说,似乎有点不妥。林三洪赶紧作出惶恐状:“罪臣不敢,汉王胸怀者大,非罪臣之小小心器可量……”
“你们都错了,朕不是在说你,也不是在说煦儿……”朱棣面色极是凝重的站起身子,一旁坐着的朱家兄弟二人赶紧跟着站起,就听朱棣说道:“此《大明国》书所构建之宏伟大明确实让朕心神向往,足令天下英雄辈前仆后继奋勇向前,亦可使我大明成万世不拔之基业。然此等思想朕已经是第二次见到了……”
第二次?莫非已经有人抢了先机?
要说智慧和胸襟。就算是真的拥有领先几百年的优势,也未必胜得过当世许多人才。但是在眼光方面,林三洪拥有天然的优势。未来几百年的兴衰了然于胸,深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优势与缺陷。大明初期是个很关键的时刻,历史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明朝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林三洪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发展壮大,趁着明朝国立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彻底解决所有外在的威胁和潜威胁,以版图扩张的形式先发制人。在其他民族和外来文明还没有觉醒的时候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为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扫清一切障碍。为达到这个目标,即使是穷尽国力也要不择手段的对外扩张。但是,明朝选择的是另外一条固步自封的道路,失去了一个绝好的崛起机会……
林三洪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够拥有如此眼光,居然能够隔着几百年的时光洞穿历史。朱棣身边有这样的人才?
“承认蒙元为我中华之一朝,进而继承蒙元之疆域,为我大明树立一个百年的目标,这种想法朕已经三十多年未曾听闻了。”朱棣站立着,眼神之中满满都是向往,仿佛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那一刻:“洪武三年,朕就藩北平之前,太祖皇帝于朕促膝而谈。我太祖皇帝曾言,蒙元实为中国之一部分,虽非我族,却对中原和各蒙古汗国拥有宗主地位。我大明与蒙元争的是正统,因蒙元与大明俱为中央之国的两个部分,此为内战而非是国战。”
“只不过当时我大明尚无一举荡平蒙元之力,为了积聚人心不得不暂时放弃此目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和朱元璋促膝长谈时候的情景,神色之间的憧憬难以言表:“只可惜当时朕尚年幼。无法理解太祖皇帝天大地大的胸怀。时过境迁,今日再见《大明国》书文,猛然忆起太祖高皇之嘱,方才幡然醒悟,明白了太祖所言的传承二字究竟是何等的良苦用心……”
作为开创一个王朝的人物,朱元璋的指挥和对大局的洞察眼光绝对远超常人。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试图承认元朝和蒙古各个汗国。而当时的元朝虽然失去了南方的控制,但是依旧不愿意放弃对明朝名义上的宗主权,更不会承认朱明是一个国家,在蒙古统治者眼中,朱元璋等反元势力就是地地道道的乱贼。不管双方打的多么热闹,也不论蒙元和朱明之间互相敌视到了何种程度,事实上双方都没有承认过对方是外国。这就让朱元璋看到了机会,曾萌发出继承蒙古帝国的想法。只不过当时的明朝不仅比较弱小,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是在理论上,也
朱棣笑着摆摆手,看着林三洪,眼光却有意无意的撇向大王爷朱高炽:“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是不是?这样的话朕每天都要听到几次,你也不必再说。有心报效不在嘴上,真正用心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朕会另眼看待。这个《大明国》书文,朕已经看了。非真正用心且要胸怀天下眼光深远之人不能作出。煦儿肯用心做事,可他这个人素来急躁不善布局,朕知如此宏大之格局必然是受了高人指点,想不到这个幕后之人竟然是你林三洪,难得呀难得……”
皇上直接点明朱高煦的缺陷而夸奖林三洪,尤其是当着林三洪的面这么说,似乎有点不妥。林三洪赶紧作出惶恐状:“罪臣不敢,汉王胸怀者大,非罪臣之小小心器可量……”
“你们都错了,朕不是在说你,也不是在说煦儿……”朱棣面色极是凝重的站起身子,一旁坐着的朱家兄弟二人赶紧跟着站起,就听朱棣说道:“此《大明国》书所构建之宏伟大明确实让朕心神向往,足令天下英雄辈前仆后继奋勇向前,亦可使我大明成万世不拔之基业。然此等思想朕已经是第二次见到了……”
第二次?莫非已经有人抢了先机?
要说智慧和胸襟。就算是真的拥有领先几百年的优势,也未必胜得过当世许多人才。但是在眼光方面,林三洪拥有天然的优势。未来几百年的兴衰了然于胸,深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优势与缺陷。大明初期是个很关键的时刻,历史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明朝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林三洪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发展壮大,趁着明朝国立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彻底解决所有外在的威胁和潜威胁,以版图扩张的形式先发制人。在其他民族和外来文明还没有觉醒的时候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为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扫清一切障碍。为达到这个目标,即使是穷尽国力也要不择手段的对外扩张。但是,明朝选择的是另外一条固步自封的道路,失去了一个绝好的崛起机会……
林三洪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够拥有如此眼光,居然能够隔着几百年的时光洞穿历史。朱棣身边有这样的人才?
“承认蒙元为我中华之一朝,进而继承蒙元之疆域,为我大明树立一个百年的目标,这种想法朕已经三十多年未曾听闻了。”朱棣站立着,眼神之中满满都是向往,仿佛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那一刻:“洪武三年,朕就藩北平之前,太祖皇帝于朕促膝而谈。我太祖皇帝曾言,蒙元实为中国之一部分,虽非我族,却对中原和各蒙古汗国拥有宗主地位。我大明与蒙元争的是正统,因蒙元与大明俱为中央之国的两个部分,此为内战而非是国战。”
“只不过当时我大明尚无一举荡平蒙元之力,为了积聚人心不得不暂时放弃此目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和朱元璋促膝长谈时候的情景,神色之间的憧憬难以言表:“只可惜当时朕尚年幼。无法理解太祖皇帝天大地大的胸怀。时过境迁,今日再见《大明国》书文,猛然忆起太祖高皇之嘱,方才幡然醒悟,明白了太祖所言的传承二字究竟是何等的良苦用心……”
作为开创一个王朝的人物,朱元璋的指挥和对大局的洞察眼光绝对远超常人。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试图承认元朝和蒙古各个汗国。而当时的元朝虽然失去了南方的控制,但是依旧不愿意放弃对明朝名义上的宗主权,更不会承认朱明是一个国家,在蒙古统治者眼中,朱元璋等反元势力就是地地道道的乱贼。不管双方打的多么热闹,也不论蒙元和朱明之间互相敌视到了何种程度,事实上双方都没有承认过对方是外国。这就让朱元璋看到了机会,曾萌发出继承蒙古帝国的想法。只不过当时的明朝不仅比较弱小,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是在理论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