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国之大
��没有什么新意!”朝里的这些官员最擅的并不是治理国家,而是推诿扯皮。林三洪在湖广闹出动静之前,一个一个谁也没有提过半个和削藩有关的事情,现在眼看着桃子熟了,一个一个就开粉墨登场大表忠心,唯恐落在他人之后。
让他们吵去吧,反正这些阁臣和各部堂官都左右不了朱棣的既定方针。朱棣不是建文。还不至于愚蠢到被这些朝臣左右的地步。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在朱棣的眼中,只有执行的功能,而不具备决策的可能。
“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自从额勒伯克被坤帖木尔杀死之后,蒙古的贵利赤格举着复仇的旗号击败了坤帖木尔,自立为全蒙古大汗,并且开始骚扰河套以西,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四次抢掠边民……”
经过朱元璋数次征伐之后,北元残部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已经不具备从根本上威胁大明朝的能力。尤其是北元内部经常内讧,今天你篡位明天我称汗的混乱局面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互相攻打互相厮杀的局面连老百姓都听的麻木了,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儿。
贵利赤格杀了额勒伯克,林三洪根本就一点都不关心。贵利赤是谁,额勒伯克又是谁,林三洪都闹不清楚呢,就是想关心也关心不起来。
至于北元残部抢掠边民这种事情,这几十年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在北方边境地带——其实也没有很严格的边境线划分。几十年来的互相敌对,让明和北元的边境线从来就是一很模糊的存在。北元经常抢掠边民,尤其是在日子越发艰难的情况下,这种抢掠就愈发的频繁。当然这种抢掠是相互的,大明边军也不是什么良善温和的好人,同样也时不时的袭击靠近军事分界线的北元部落,抢掠牛羊财富的事情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甚至是拿着牧民的脑袋冒充军功之类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相互抢掠都得到了高层的默许,甚至是有意无意的支持这种军事行为。到了洪武后期,这种抢掠已经脱离了军事范畴,无论是北元还是大明朝,已经不需要经过高层的允许,地方上或者干脆就某些人临时起意,就会越过分界线去干一票。很多生活在分界线附近的农牧民也参与其中。更加上抢掠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生活方式。
“如今削藩已成定局,很多人都认为已经有条件再次大举北伐。尤其是文官和士林当中,北方的呼声很高。”魏成栋从话里拿出一份文章,隔着酒桌递给林三洪:“这是大学士解缙的《请讨残蒙安边民》文,很得人心。如今我朝国力日渐强盛。又安好了藩王之事,汉王估计皇上已经有了是北伐的心思。所以让我过来问问林兄弟,是不是也争一下这个风头?要是争的话,又有什么争法?”
大学士解缙虽然是内阁成员,其实官职并不高权限也很有限,这自然是朱棣架空内阁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解缙素有文才在士林中声望极高,很得一批书生和宿儒的拥戴。尤其是大王爷朱高炽表现出一副尊孔敬儒的做派,深得士林的喜欢。解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王爷党,但是行事的时候已经在很明显的靠近大王爷朱高炽了。
现在解缙瞅准了机会,上了这个《请讨残蒙安边民》的书文,就是摸准了朱棣必然要北伐的心思,估计这个书文很对永乐皇帝的心思——自朱棣推翻建文以来,就担着篡位的嫌疑。虽然狠狠杀了一批,可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也不是那么好堵上的。所以朱棣需要建立真真正正的功业来证明一下,证明自己确实比建文强。
林三洪展开书文,略略的看了两眼,忽然之间就脸色大变,不管不顾的一把将桌子上的菜肴酒水推开。
魏成栋辛辛苦苦带来的小酒坛顿时摔了个纷纷碎碎,浓烈的酒气弥漫开来……
&emsp
让他们吵去吧,反正这些阁臣和各部堂官都左右不了朱棣的既定方针。朱棣不是建文。还不至于愚蠢到被这些朝臣左右的地步。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在朱棣的眼中,只有执行的功能,而不具备决策的可能。
“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自从额勒伯克被坤帖木尔杀死之后,蒙古的贵利赤格举着复仇的旗号击败了坤帖木尔,自立为全蒙古大汗,并且开始骚扰河套以西,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四次抢掠边民……”
经过朱元璋数次征伐之后,北元残部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已经不具备从根本上威胁大明朝的能力。尤其是北元内部经常内讧,今天你篡位明天我称汗的混乱局面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互相攻打互相厮杀的局面连老百姓都听的麻木了,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儿。
贵利赤格杀了额勒伯克,林三洪根本就一点都不关心。贵利赤是谁,额勒伯克又是谁,林三洪都闹不清楚呢,就是想关心也关心不起来。
至于北元残部抢掠边民这种事情,这几十年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在北方边境地带——其实也没有很严格的边境线划分。几十年来的互相敌对,让明和北元的边境线从来就是一很模糊的存在。北元经常抢掠边民,尤其是在日子越发艰难的情况下,这种抢掠就愈发的频繁。当然这种抢掠是相互的,大明边军也不是什么良善温和的好人,同样也时不时的袭击靠近军事分界线的北元部落,抢掠牛羊财富的事情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甚至是拿着牧民的脑袋冒充军功之类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相互抢掠都得到了高层的默许,甚至是有意无意的支持这种军事行为。到了洪武后期,这种抢掠已经脱离了军事范畴,无论是北元还是大明朝,已经不需要经过高层的允许,地方上或者干脆就某些人临时起意,就会越过分界线去干一票。很多生活在分界线附近的农牧民也参与其中。更加上抢掠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生活方式。
“如今削藩已成定局,很多人都认为已经有条件再次大举北伐。尤其是文官和士林当中,北方的呼声很高。”魏成栋从话里拿出一份文章,隔着酒桌递给林三洪:“这是大学士解缙的《请讨残蒙安边民》文,很得人心。如今我朝国力日渐强盛。又安好了藩王之事,汉王估计皇上已经有了是北伐的心思。所以让我过来问问林兄弟,是不是也争一下这个风头?要是争的话,又有什么争法?”
大学士解缙虽然是内阁成员,其实官职并不高权限也很有限,这自然是朱棣架空内阁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解缙素有文才在士林中声望极高,很得一批书生和宿儒的拥戴。尤其是大王爷朱高炽表现出一副尊孔敬儒的做派,深得士林的喜欢。解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王爷党,但是行事的时候已经在很明显的靠近大王爷朱高炽了。
现在解缙瞅准了机会,上了这个《请讨残蒙安边民》的书文,就是摸准了朱棣必然要北伐的心思,估计这个书文很对永乐皇帝的心思——自朱棣推翻建文以来,就担着篡位的嫌疑。虽然狠狠杀了一批,可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也不是那么好堵上的。所以朱棣需要建立真真正正的功业来证明一下,证明自己确实比建文强。
林三洪展开书文,略略的看了两眼,忽然之间就脸色大变,不管不顾的一把将桌子上的菜肴酒水推开。
魏成栋辛辛苦苦带来的小酒坛顿时摔了个纷纷碎碎,浓烈的酒气弥漫开来……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