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武器系列
�了苏军极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苏军将任何一款威力强大的德军坦克歼击车——或许是猎豹,或许是猎虎,甚至是iv号——都称为“斐迪南”。

  在西线和意大利,盟军也体会到了象的恐怖。“斐迪南恐惧症”一时与“虎式恐惧症”并称。

  以区区90辆的生产数量,竟能取得与1355辆的老虎相当的威名,由此可见这个“失败品”的成功之处。若战争后期德国将生产猎虎的资源投入到斐迪南的生产中,想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略说一下德军的防御作战战术,以及其与象的契合之处——以及犀牛,黄鼠狼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德军的主要对手——苏军的进攻,一向以气势宏大的炮击开场。在苏军凶猛的炮击之下,很难指望部署在一线和浅纵深的反坦克炮能生存下来。加之苏军在主要进攻地段往往能集中8倍以上的坦克优势,以及每公里30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惊人火力密度,一线平摊的反坦克兵力自然毫无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她们集中起来,当作预备队。

  所以当苏军投入第一波冲击——往往由坦克及其搭载的步兵组成——时,德军的一线营便只能指望反坦克壕和雷场来迟滞苏军坦克的进攻。

  反坦克壕和雷场被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苏军有很多手段可以对付它们,比如更大强度的炮击辅以工兵渗透。

  但苏军有一个弱点,即无线电不普及。这就意味着苏军主攻方向在短时间内无法灵活变换。也就是说,一旦苏军开始进攻,德军就有机会向其主攻方向投入主要的反坦克预备队,并集结强大的装甲兵力进行反突击。

  德军手中的反坦克力量主要是:俯冲轰炸机和强击机;牵引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当然,还有独立重装甲营。

  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支援仰赖于制空权。在1943年之后,随着德军两线作战,以及西线盟军战略轰炸的逐步升级,德军逐渐丧失东线制空权。

  牵引式的反坦克炮和高炮严重依赖道路,当苏军炮火将道路摧毁到一定程度时,她们就很难及时到达战场。而且,她们在苏军空军和延伸炮火下的生存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

  自行反坦克炮(黄鼠狼和犀牛一类)虽然有越野能力,但敞开式的结构严重影响其在苏军炮火下的生存力。

  这样算下来的话,除坦克部队以外,唯一可靠的反坦克兵力,就是拥有装甲防护,越野能力也不错的驱逐战车了。让iii突,iv驱,追猎者和象之类的驱逐战车穿过苏军延伸炮火抵达前沿,以精准火力摧毁和迟滞苏军的装甲兵力——即便一线阵地已被突破,这些战车也有就地固守的能力,而不像黄鼠狼和犀牛那样脆弱。

  1943年突击炮旅的组建,就说明了德军将这种有一定装甲防护和强大火力的战车集中使用的倾向。

  而从另一个侧面,重装甲营在东线作为救火队的精彩表现,也说明在苏军的进攻面前,要想迟滞,乃至摧毁苏军的装甲矛头,光是牙齿犀利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