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地梨儿
就忙活起来,从村前村后,砍来水竹,让村子里的篾匠李大叔动手,编织黄鳝篓。

  篓子比较简单,也实用。

  在放篓子的日子,小朋友下午一放学,就忙着做放篓的准备工作了。

  做鱼饵、围田坝等,一直要到天大黑才回家。

  第二天,不管天气多冷,又早早地起床取篓。

  少年正是贪睡的年代,如果要做其他的事,父母喊破喉咙也喊不醒他们。(《》网7*24小时不间断更新纯txt手打小说)

  只有这件事,他们从不要父母操心。

  当把篓子从水中取出,看到一筒筒黄鳝或者泥鳅在篓子里活蹦乱钻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放在水桶里养着,一周下来,除了改善生活外,往往还有个五斤十斤的黄鳝、泥鳅。等到赶集,拿到集市上卖掉,时间久了,一期的学费就差不多了。

  那时冬水田不少,泥鳅黄鳝一样很多。可能与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滥用化肥农药有关吧。

  “啾啾”的清脆声把孙刚从少年的回忆拉了回来。

  随声看去,几只小鸟在堰塘边的树枝间来回跳动。

  抬眼望下望去,孙刚努力寻找村童收篓子的身影。

  可是,空旷的田坪上,哪里还有孙刚儿时的情景呢?

  这时,几声鸭叫声传来,一大群戏水揉羽的鸭子在堰塘里畅游。

  “春溪水暖鸭先知”不正是苏轼那首《题惠崇春江晚景》里的情节吗。

  回到家中,正在烧火做饭的孙妈对他说道:“刚娃,你大舅家今天收地梨儿,你去帮天忙吧。”

  “嗯,好,吃完饭我就过去。”

  地梨儿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

  地梨儿,也叫,地栗儿,马蹄,学名荸荠。

  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

  吃过早饭,孙刚就去了大舅家,大舅和舅妈正准备出门下田干活。

  “刚娃,来了,吃饭了吗?”大舅妈问道。

  “舅妈,我吃过了,今天来帮你收地梨儿。”

  “我们正准备出门呢,我去摇拖拉机。”张大所拿起手扶拖拉机的摇把,三两下就把手扶摇响了。

  带着工具,坐上手扶,没多大一会儿,就到了田边。

  附近的田里,都有忙碌的声音,或开着拖拉机,或套着水牛,正在犁田耙地。

  这一亩多田,在收了早稻之后,被张大所种上了地梨儿。

  等别人家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稻谷茬子,张大所田里却是绿油油的一片,等待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就可以开收了。

  挖地梨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很有趣。

  张大所在十几天前就把水放干了,所以田里还是很泥泞的。

  这个时候荸荠叶子已经干了,软软地倒在地上,就像铺了一层暗黄的厚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