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社火闹春
相比较而言,划旱船、小放牛、毛野人、大头娃娃等表演,看点主要是演员流露出的情趣,不用为演员的安全担心。
听孙爸讲他少年时,曾与小伙伴曾跟在身披山羊皮套服、头戴毛野人面具的“毛野人”后面跑,不时好奇地用手摸摸“毛野人”身上的皮毛,“毛野人”不但不生气,还回过头来,用毛茸茸的手摸摸孩子们的头以示友好,那感觉真是好极了。
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牛皋和周仓,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包青天”,其额头上的“日”、“月”,象征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
那时,社火队每到一个“大字号”(大商店)门前都要停下来,给这个“字号”的人耍一场社火,以增加商号的喜庆气氛。
社火耍完后,店里的老板总是笑吟吟地捧出一沓钞票以示犒赏。几乎参加演出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既让大家感到了喜庆和快乐,还有物质鼓励,作为耍社火的人,怎能不高兴呢?
一般社火表演要到正月十五达到**,白天锣鼓喧天,夜晚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在街头的摊点上边吃刚出锅的元宵,边欣赏着燃放的焰火,当然还少不了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忘却生活的穷困,陶醉在节日的喜庆和美丽的夜景中。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要我送你们吗?”
“不用啦,我们自己走着去。”
在路上可以看到,不时有成群结伙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带着一家老小涌向镇上去看耍社火的。
孙爸孙妈走了不久,村子里响起了锣鼓声。
孙刚站在大门口,循着锣鼓声往稻场里望去,围了很多人,听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村里人在扭秧歌。
正月里,孙刚家乡附近的村子里,最大的热闹,就是扭秧歌。
十几个人扭,一大帮子人围着就是看秧歌。
在乡下,尤其是正月里,除了拜年走亲戚,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什么是好看的呢?当然是秧歌。
秧歌,本来就不是舞台上严肃的歌舞,是娱乐,是宣泄。
复杂一点的,热闹一点的,不仅有唢呐,有锣鼓,有成百号人的舞之蹈之,还有杂耍,还要弄些花样,比如弄个“老汉推车”,其实老汉并不是真老汉,真老汉力气不够,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嘴上粘了白胡子,独轮车被装饰得花枝招展,满载着丰收的果实:金黄的玉米,通红的高粱,碧绿的西瓜,都是用五彩纸糊成的。
这样,内容就丰富多彩,就不仅仅是娱乐,也有宣传、渴望丰收的意义。
推车的老汉也不是死巴巴地只是推着车走,要踩着鼓点,要推着车扭。
还有“跑旱船”,哪有什么船,将车糊成船的样子,一人在前面牵了长长的红绸,船上盛开着大朵的莲花,跃动着肥硕的鲤鱼,这叫“连年有余”。
“舞狮子”的,也没有狮子,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