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年轻气盛
/>
今天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同学有三十多个人,他们的发言顺序其实提前已经安排好的。
第一个发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教授,他是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省内外同行里有很高的知名度。看年纪他快六十岁了,头发花白,前面的脑门上光秃秃的,几乎是寸草不生,真是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他说:“尊敬的王书记,各位领导,我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在教育界干了一辈子,虽然曾经出版了几本专著,做了不少课题,还获得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但是扪心自问,我感觉非常惭愧。为什么?因为我自认为,从事教育这三十多年,我并没有做出什么非常杰出的贡献,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应景之作,为了评职称、拿课题、做项目,说白了,还是为了名和利。这样的学术,实质是无用的,是浪费生命。我就想了,抗战时期,我们这里是大后方,曾经聚集了许多文化名人,像郭沫若、闻一多等人,都曾经在我们这里生活过。还有西南联大,我就想了,那个时候国家多困难啊,条件多艰苦啊,为什么那个时候西南联大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那么多的杰出人才,而我们今天大学扩招,动不动一个学校就几万的学生,研究生几千人,博士生几百人。培养的有几个杰出人才?在国际上可以拿得出手的一年有一个吗?十年能够出一个吗?为什么再也培养不出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钱三强那样的科学家?鲁迅、老舍、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大师?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毛病?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病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官僚体制的一部分,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缺乏科学、民主的氛围,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持偏见,更没有所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不敢想问题,不敢打破禁区。老师头上戴了不少无形的紧箍咒,大家都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没有学术自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我看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目前的总病根。这个问题不解决,投入再多的钱都没有用,我们也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我的话完了。谢谢各位领导。”
老教授发言完毕,王一鸣带头鼓掌说:“讲得非常好!非常有水平。”
大家给予了非常热烈的掌声。
第二个发言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说:“各位领导,我是文学院一位年轻老师,目前的职称是讲师,我们年轻老师现在有几大困扰,第一,收入低。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毕业,今年三十岁,刚刚结婚一年,还没有要孩子。我目前的月收入只有两千八百多,许多年轻老师都是不到三千块钱,要供房子,养孩子,真的不容易。第二,评职称难。职称和论文挂钩,评副教授,就要求有两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现在发表论文太难了,都要钱,一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要几千块钱,不交钱,就不能发表。就是交了钱,还得排队。这样的论文除了评职称,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论文造假大国。我就不明白,这样的游戏规则,缺陷如此明显,国家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改一改!我们年轻老师,上课上得再好,没有用,评不上副教授;发表两篇造假的论文,就可以评上副教授了,你说这有多荒唐啊!长此以往,谁还会专心教学啊!好,我的发言完了,给各位领导出难题了。”
王一鸣看了看那位带着一副近视镜的女老师,冲她点了点头说:“很好,你说的很实在,我们的职称评定制度是有很大问题。不鼓励专心教书的,偏偏鼓励学术造假的,是该好好改一改了。”
其他同志的发言就平淡无奇了,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座谈会十一点准时结束。王一鸣和众领导上车去了桂江理工大学,参观了校园的景观,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走进学生食堂,和大学生一起到窗口打饭吃。
今天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同学有三十多个人,他们的发言顺序其实提前已经安排好的。
第一个发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教授,他是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省内外同行里有很高的知名度。看年纪他快六十岁了,头发花白,前面的脑门上光秃秃的,几乎是寸草不生,真是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他说:“尊敬的王书记,各位领导,我明年就到退休年龄了,在教育界干了一辈子,虽然曾经出版了几本专著,做了不少课题,还获得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但是扪心自问,我感觉非常惭愧。为什么?因为我自认为,从事教育这三十多年,我并没有做出什么非常杰出的贡献,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应景之作,为了评职称、拿课题、做项目,说白了,还是为了名和利。这样的学术,实质是无用的,是浪费生命。我就想了,抗战时期,我们这里是大后方,曾经聚集了许多文化名人,像郭沫若、闻一多等人,都曾经在我们这里生活过。还有西南联大,我就想了,那个时候国家多困难啊,条件多艰苦啊,为什么那个时候西南联大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那么多的杰出人才,而我们今天大学扩招,动不动一个学校就几万的学生,研究生几千人,博士生几百人。培养的有几个杰出人才?在国际上可以拿得出手的一年有一个吗?十年能够出一个吗?为什么再也培养不出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钱三强那样的科学家?鲁迅、老舍、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大师?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毛病?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病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官僚体制的一部分,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缺乏科学、民主的氛围,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持偏见,更没有所谓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不敢想问题,不敢打破禁区。老师头上戴了不少无形的紧箍咒,大家都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没有学术自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我看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目前的总病根。这个问题不解决,投入再多的钱都没有用,我们也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我的话完了。谢谢各位领导。”
老教授发言完毕,王一鸣带头鼓掌说:“讲得非常好!非常有水平。”
大家给予了非常热烈的掌声。
第二个发言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说:“各位领导,我是文学院一位年轻老师,目前的职称是讲师,我们年轻老师现在有几大困扰,第一,收入低。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毕业,今年三十岁,刚刚结婚一年,还没有要孩子。我目前的月收入只有两千八百多,许多年轻老师都是不到三千块钱,要供房子,养孩子,真的不容易。第二,评职称难。职称和论文挂钩,评副教授,就要求有两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现在发表论文太难了,都要钱,一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要几千块钱,不交钱,就不能发表。就是交了钱,还得排队。这样的论文除了评职称,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论文造假大国。我就不明白,这样的游戏规则,缺陷如此明显,国家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改一改!我们年轻老师,上课上得再好,没有用,评不上副教授;发表两篇造假的论文,就可以评上副教授了,你说这有多荒唐啊!长此以往,谁还会专心教学啊!好,我的发言完了,给各位领导出难题了。”
王一鸣看了看那位带着一副近视镜的女老师,冲她点了点头说:“很好,你说的很实在,我们的职称评定制度是有很大问题。不鼓励专心教书的,偏偏鼓励学术造假的,是该好好改一改了。”
其他同志的发言就平淡无奇了,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座谈会十一点准时结束。王一鸣和众领导上车去了桂江理工大学,参观了校园的景观,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走进学生食堂,和大学生一起到窗口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