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失学儿童
; 莫莲说:“想啊,怎么能不想啊,乡下和县城那是没办法比的。待遇、生活条件都有很大差距。”

  王一鸣说:“那这样,我问一下你们的县领导,从乡下往县城里调动工作,需要什么条件?”

  县教育局长樊洪武战战兢兢地说:“报告王书记,两地分居超过十年以上的,在基层工作二十年以上的,还有家庭情况特殊,需要照顾的。都可以。”

  “莫老师的情况符合不符合?”王一鸣问。

  “符合,符合。”樊洪武头上吓得冷汗直冒。

  “那为什么一直不给人家解决呢?”王一鸣明知故问。基层干部,你不给他送礼,给些好处,他会给老百姓办事?尤其是这调动工作,在县里,没有关系,你就是送个万儿八千的,都不一定能办成。县城的学校,哪一个不是人满为患,谁都想在县城里工作,不想下乡。

  樊洪武结结巴巴地说:“这个,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他生怕王一鸣发怒,一下子把他的乌纱帽给摘了。樊洪武陡然有被吓尿的感觉了。

  王一鸣看了他一眼,又看了莫莲一眼说:“莫老师,你看这样好不好?你要是想回县城,我马上就让他们给你办;你要是愿意再在乡下呆几年,离不开这些孩子,你就继续呆在乡下,什么时候愿意回县城,你随时可以回去,他们要是不给你办,你打我秘书的电话,等一会儿我让饶秘书把名片给你一个。你可以随时联系我。”

  莫莲一听连忙道谢说:“谢谢王书记,谢谢王书记,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王一鸣说:“你是那么优秀的老师,常年扎根基层,我想啊,你走了,这里的农村孩子会想念你的,对当地的教育也是很大的损失。当然了,你自己的事情,还是你自己拿主意,愿意走愿意留,随便你选。”

  莫莲说:“好,我再好好考虑考虑。”

  王一鸣说:“好,你的省人大代表的推荐人,这个我当定了。”

  莫莲说:“多谢王书记,多谢王书记。”

  化解了莫莲心里的怨气,现场的气氛明显好多了,王一鸣说:“好吧,我顺着莫老师的话题,谈一谈我对农村教育的看法,供大家参考。我也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我们那个时候,还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学、中学,基本上是免费教育,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男孩女孩,基本上都读书识字。后来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而我们那一代人因此成了被耽误的一代。我也回乡劳动了几年,幸运的是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从此离开农村,才成为城里人。现在回头看,七八十年代是我国教育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只要考上大学,马上就成了国家干部,读书免费,还有补贴,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人人有铁饭碗。那个时候,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把考大学当作最光明的出路。农村孩子中有许多出类拔萃的,照样和城里孩子一样,考上了北大、清华那些一流的名牌大学。据统计,那个时候农村孩子在这些名校中的比例达到70%左右,这说明,那个时候城市和乡村的教育水平,差距还不是很大。而现在不一样了,据统计,在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出身农村的孩子现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现在出身农村的孩子在学生中的比例只有区区20%左右了,这说明,我国的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家庭条件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条件。和出身干部家庭、教师家庭和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的孩子相比,贫困的农村孩子考上名校的可能越来越小。尤其是前些年大学实行扩招之后,大学开始收费,越是差一些的学校,像那些三本院校、高职院校,由于国家拨款少,维持学校的运行只能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