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侃侃而谈
代,信奉的是权力、金钱和美色,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优势,无坚不摧,在官场上左右逢源,非常惬意。

  但是这批人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学无术,气质俗不可耐。他们那一脸横肉,那不可一世的表情,那空洞无物的眼神,就无形中泄露出了天机,这些人就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而已。他们没有思想,没有操守,甚至没有底线,无德无才,浑身上下有的只是一种江湖气、流氓气和霸气,这样的官员,从他们的基本素质来说,不仅和建国初期的共产党干部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和封建社会的那些士大夫,也是没办法比的。

  封建社会的那些文人士大夫,像苏轼、文天祥、包拯那些人,都是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和个人修炼,有为民请命、普救众生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挽狂澜于既倒的超拔才华的人。他们有精神境界,有道德操守,有人格底线,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种和保护神。

  而现在,一个失去了道德指引的民族,一个一切向前看的国家,一个纵情于声色犬马的社会,一个整体上失去了理想信念的干部队伍,一个脱离了人民群众并且人民群众无法监督的执政集团,只能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王宝森式的领导干部,而孔繁森、焦裕禄那样的干部就成了凤毛麟角,甚至是大熊猫级别的了。

  还有人这样说,我们中国的悲剧,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多数的情况是,有思想的人不决策,决策的人没有思想。有脑子就没位子,有位子就没脑子。

  对于西江省基层的干部状况,王一鸣是了解不多的,所以他要抓住每一次和基层出身的干部谈话的机会,多观察,多了解,以补上这一个缺憾。

  实话实说,这也是王一鸣的一个短板,没有县级干部的经历,没有在基层当过一天的县长和县委书记,对基层了解不深,不透,对当今的社会现实还缺乏刻骨铭心的感受。

  此时的王一鸣坐在沙发上,听着康建明侃侃而谈。

  康建明毕竟是大学本科毕业,又当过老师,做过地委办公室的秘书,口才还是很好的。

  听康建明介绍完自己的经历,王一鸣频频点头,说:“很好,很好,你不错的,有基层的工作经历,也有一定的政绩。亭林县这些年发展那么好,现在是西江省的十强县第一名了,你也是有功劳的,在任的时候,你干了不少打基础的事情吧!”

  康建明忙谦虚地说:“都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得好,是广大人民群众拼命苦干的结果,至于我自己,只起了一点小小的作用而已,不足挂齿。”

  王一鸣突然问:“老弟,你看发展县域经济,从亭林县的经验来看,有什么值得全省推广的经验和教训?”

  王一鸣是想借机考察考察这个康建明,到底是不是草包一个。

  康建明一听就明白了王一鸣的用意,这是要当面考我啊!

  应该说康建明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眉头一皱,立即就对答如流地说:“王书记,发展县域经济,我的经验是,一定要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就拿我们亭林县来说,我当县长和县委书记的时候,就抓住了一点,围绕铝加工业,做长加工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我们有亚洲最大的铝土矿,有资源优势,我们就抓住这一点招商引资,搞铝加工业,做配套。现在我们亭林县的工业园有上百家工业企业,有生产汽车轮毂的,有生产电线、电缆的,有生产日常铝用品的。光是这一块,每年的产值就是上百亿,利税十几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