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同舟
也能上学认字。我是仔细看了看,那洪门里的人穿的也比漕帮的人整齐,这也不奇怪,如今华家梅夫人的那些厂子就是织这各样的布,卖的那叫一个好。”

  “你说华梅氏是洪门的人?”方船主想起那个素净的寡妇。

  “你不知道?如今洪门的各个产业都是华家在经营。”

  方船主有些吃惊,那些管理他也是亲见的,还真是不凡。看来比单家大姑奶奶都能干。

  回到上海时,于立清通过船厂管事,请了方船主过去闲话。

  在坐的还有华家的三少爷。

  方船主知道这是华家如今各企业的真正掌门。但是这么年轻,他不仅的多看了两眼。

  谈话其实很客气,并没有过分的要求。

  只是希望他能带上些人过去,他们要在宜昌地区办一个小小的贸易栈。

  又说,在那里,方家是老土地了。希望能指导,关照。

  方船主想,这算是什么事,举手之劳而已,加上单家回程的货又不多。便一一答应了。

  两人细细的问了宜昌及沿江的各地情况。

  万船主讲了自己所知的,他也趁此机会提出是否让他以后都能使用山河会的码头。

  原以为,会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拒绝。没想到,对方是满口答应了。

  还给了他一张印着各种服务项目和价钱及码头规则的纸张。方船主小心的折好,放进了荷包了。

  中国人擅长以小说大,他们讲,‘世事如棋局。布局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要布局,就要有全盘的概念。秦炼他们的全盘包括的是那片秋海棠叶地图形和南中国的海域。

  如今,他们的生意北到蒙古,南到南洋,东至日本。但是长江沿岸还是他们的空白。虽然,这些年的生意,也有意识在长江下游地区播下了人脉。至今还是没能连接成片。

  宜昌古称夷陵,清人入关后见不得‘夷字,顺治五年改成彝陵。但是,彝字还是提醒到了‘夷。雍正十三年生了彝陵州为宜昌府。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自古以来号称“川鄂咽喉,西南门户”。从那里沿江而下,就进入了长江最繁华的地区。所以,他们先要在宜昌站立住,然后,再沿江而下到上海,沿江而上到四川。要做生意,当然讲究面广。他们现在就是要把面铺开。

  秦炼这次要亲自去。

  开发这样的事,总是要亲力亲为的。

  梅兰妮对于这样的别离,已经成了习惯。如今她的思考虽然还达不到全球性,但是全国性是有了一点。

  只是,正当秋季,枯枝,落叶,残阳,平添上了几分伤感。

  到底不是二十一世纪,那里的交通尽管有长江,还是十分不便,单程从开州下来,巴巴结结的赶路,也要月余。比海船要慢很多。通讯又不方便。为了不要惊吓同路人,所以他们带着信鸽。

  回程的船上要带人,方船主先和单家大郎说了。总是要和单大郎通气的,单家是他这次船的雇主。

  方船长说完,小心翼翼地看着单大郎的脸色。

  没想到单大郎显的很高兴。

  他这次生意虽然遭了些灾,但是,由于货物出售的爽气,并没有多大的损失。这些天,到了苏州和内行们一交流,如果算上码头上的搬运和仓储费,他这次交易没什么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