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青瓷
为了得到这样的瓷器,甚至不惜偷窃,以至贵族们请客用到这种瓷器时都是专派人盯着.后来,很多商人到中国来找这样的瓷器.没想到今天让自己碰上了.

  当瓷器箱打开时,只听到了吸气声和"merveilleux!(精彩啊)"的赞叹声.

  生意人都知道对卖家的产品要学会挑剔,不能赞扬,但是面对如此美丽的瓷器,除了发出惊赞还能做什么?

  茶具展示了出来,这是十二人份的咖啡具(对英国人来说是茶具,对法国人来说就是咖啡具).上个世纪咖啡到了法国,法国人对咖啡痴迷.但是,咖啡具还没有跟上.法国商人看着这些精致华丽的器具,眼睛都发绿了.稍为讨价还价了一番,便以每套二百二十两的价格成交.当时只有十五套,在法国人强烈的要求下,梅兰妮等人才'不情愿'的把方才用过了那套洗净了,包装好,算作第十六套.

  看完咖啡具,再看餐具.

  一套餐具展示出来,主菜盘,汤杯,汤底盘,面包盘,点心盘,甜点杯......共有十件.

  为了迎合路易十五朝的奢华风气,这些杯盘上还加上了刻花,贴花点缀,青釉在凹陷处集留,颜色较深,更使花卉立体感强,灵动自然.

  梅兰妮从家庭主妇的角度看,这套餐具虽然华丽,但是不易清洗.她知道,能用这套餐具的人是不用自己洗盘子的.

  看完货后,现场交易,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后,每套以三十两银子出售.

  别处也能买到瓷器,比这要便宜的多,但是不能买到如此精美的,符合法国人口味的成套的瓷器.

  还有方糖!法国人从中看到了商机.

  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用甘蔗制糖,但是,质量一直没有印度人的砂糖好.

  唐朝是个伟大的时代,愿意从别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唐太宗使人去印度带回了印度的造糖术.很快,中国人就造出了比印度更加好的砂糖.在印度一千多年来一直守着传统的制糖术,中国的造糖不断的改进,红糖,黄糖,冰糖,最后,在明朝时,他们造出了如雪般的白糖.这种白糖在明末清初的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青出于蓝‘就是指这种情况.

  直到欧洲人从印度也学去了造糖术,中外贸易中糖的比例才小了下来.但是这种方糖是欧洲人第一次看到.

  以一两银子一斤的方糖做了交易.并没有暴利,因为方糖的制做比砂糖难些,因为要防潮,包装要求高.

  再就是丝绸的交易,这些从苏杭来的丝织品这个时代中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都有固定的交易价.名目繁多的缎,锦,纱,绫等,早让法国人的绿眼睛都转不过来了.

  交易果然很直接,法国人当场从船上搬下了一箱箱银子.

  这边的货从仓库里直接上了船.

  你们不需要什么东西吗?法国人问.

  我们当然需要,我们需要生铁,如果生铁来,每百斤以七两银价收购.秦炼回答.

  梅兰妮亲身经历过了这种私下的直接交易,一次交易额都在上万两的银子.

  华家在北方的生意,象是在狭缝中求生的生意人,考虑利用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而在南方的生意,却完全的不相同,就象是建立根据地外加走私.眼光放在海洋上.

  讲到走私,不仅是华家,闽地的大户很多人在干这样的事,虽然法令很严,捉住了要杀头.但是大家还是私下出海和洋人做生意.这有利益的驱使,也和洋行的垄断有关.

  就因为这样的风气,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