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关内急变
�官帽。

  。。。。。。。。

  河东道龙泉郡永和县,这里紧靠黄河东岸,对岸便是关内道延安郡,滔滔黄河水便从县城三里外奔腾而过。

  此时天气严寒,大雪覆盖了永和县的官道和渡口,人烟稀少,只有稀稀疏疏几名雪橇行夫坐在渡口边的亭子里聊天,等待着客人上门。

  就在这时,一名行夫站起身,指着远方惊讶地喊道:“你们快看,有军队来了。”

  其余几人都纷纷站起身,他们也看见了,只见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正向渡口方向而来,一眼望不见边际。

  不知谁喊一声‘快跑!’,几名行夫慌忙奔进黄河内,上了自己的雪橇,赶着驴子,向北方逃去。。。。。。。

  一支由三万人组成的隋军穿过永和县,正向渡口浩浩荡荡而来,队伍旌旗招展,气势庞大。

  在队伍的最前面,一杆赤鹰大旗之下,正是杨元庆的心腹秦琼,秦琼将三万突厥骑兵堵进井陉后,他便接到了杨元庆的命令,命他将中井陉之事交给李靖,火速率三万军赶赴延安郡。

  杨元庆当年有十二口用大马士革钢打造的锋利横刀,是从虞庆则府中得来,后来这十二口横刀他分别赐给了十二名大将,并在刀柄上铸上了号码。

  这种号码代表着一种心腹程度,虽然杨元庆从来不说,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比如第一号横刀他给了杨思恩,杨思恩双腿残疾后便离开军方从政,目前出任兵部尚书,这把横刀是杨思恩的镇宅之宝。

  第二号横刀给了杨巍,虽然杨巍在独挡一面、成为一方诸侯方面,似乎还稍差一点火候,但在杨元庆的信任程度上,他仅次于杨思恩。

  第三号横刀给了马绍,他从小兵时便跟随杨元庆,虽然能力不著,但忠心耿耿,从无一丝一毫异心,经受二十年的考验。

  第四号横刀给了师弟罗士信,而秦琼拿到的是第五号横刀。

  秦琼和杨元庆呆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比不上苏定方,也比不上裴行俨,但他的刀号却要比这二人要靠前,这种信任程度让秦琼心中十分感动。

  正是因为有这种信任,秦琼才更加谨慎地遵从杨元庆的命令,不管三万突厥骑兵在河东各地怎么肆虐。甚至突厥骑兵来太原城下挑衅,烧毁了大半个晋阳宫,秦琼依然严令不准出击。

  他非常清楚一旦太原城沦陷的后果,也非常理解杨元庆的理念,只保住人,一切财富都可以重新创造。

  秦琼深懂做人之道,关键是要明白自己的份量。有的人能做枭雄,争霸天下,但有的人只能做大将。跟随创业,而他秦琼没有那种野心和魄力,做不了枭雄。他只能做大将,一同跟随主公创业。

  那么跟随杨元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秦琼从来就不看好李唐,他是齐人,关陇贵族垄断的唐朝不会有他的前途。

  “秦将军!”

  一名斥候从前方飞奔而至,打断了秦琼的思路,秦琼勒住了缰绳。

  “什么事?”

  “启禀秦将军,我们发现黄河对面的乌云堡有唐军驻守。”

  乌云堡紧靠对岸的黄河渡口,是隋军修建来控制渡口的军堡,平时有驻军五百人。秦琼沉吟一下问:“可知堡内有多少敌军?”

  “回禀将军,具体唐军人数不知。”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