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包拯作为
��范这么干脆,不过马上就答道:“这泥炭所需并不是什么大事,本府可命人调集三千斤泥炭即刻送来,以后每日所需多少本府也可以帮助筹集……”
“泥炭所费钱财晚生可以以市价补偿,大人只需帮助多筹集泥炭即可,晚生代白沙书院上下百多名学子感谢大人……”王景范躬身说道:“其实还有一样比泥炭更为紧缺,白沙书院初建,晚生才学声望俱浅,尚不足以招揽当世大儒,各地考生每日在屋中闭门苦读于学问提高并无多大益处,若是大人能够帮助书院延请数位先生,晚生就更感激不尽了!”
缺少名儒坐镇一直是白沙书院的软肋,也是王景范无可奈何的地方,现在书院全靠苏洵从旁协助,当然王景范著书新解《大学》《中庸》两篇,也多少积累些名气在书院开讲。不过相对于白沙书院如此规模,
包拯略微沉思片刻说道:“这倒不难本府可以出面,只是……”
“时至年关加之明年春闱在即,名儒不是在家与家人团聚便是忙着调教弟子,晚生明白此时名士难请,大人稍稍留意即可……”王景范体谅的说道。
“呵呵,王见复果然是古道热肠,难得!难得!”包拯素来不拘言笑,是以有“包公笑黄河清”之称,这段时间他忙着和那些在惠民河上有豪宅园榭的中官势族们角力,更是从早到晚都是一张黑脸。不过在拆除阻碍河道的权贵们的园榭已经得到了皇帝的首肯,拆迁除了进一步核对先前地契之外已经无甚阻力,今天得闲来看看能不计钱财收留贫寒士子的白沙书院山长,没想到果然如外界传言一般,他心中一阵松快便笑着说了几句。
包拯不喝酒是以桌面上全部撤换成茶水,包拯喝了一口茶感慨的说道:“书院经营不易,天下书院近多废弛,见复能够不畏艰难兴办书院殊为难得!”
大宋立国之初曾经有过一段书院兴盛的阶段,不过很快便又相继废弛,即便是昔年曾经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也是如此。王景范不知道白鹿洞书院现在境况如何,就算还在坚持也多半境况不佳,四大书院的其他几家也不容乐观,倒是应天府书院因为改办成官学还在正常运营。
朝廷是奖励兴办书院的,只是相对于支持书院日常运转所需经费甚多,朝廷根本无力支持,是以包拯所说书院经营不易也正是在此。再加上读书士子看到只有官学才能得到仕进,而在民办的书院中读书只有去过那科举考试的独木桥,于是在读书人的心目中书院便被逐渐的淡漠了,过去的四大书院中也唯有转成官学的应天府书院还算兴旺。
书院逐渐没落之后,随后在庆历四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的庆历新政中又再次兴起。不过范仲淹对择而不教的科举制度非常不满,所谓书院兴起更多的是官学的复兴而非民间书院,只是即便如此官学也没有兴盛多久——自从大宋立国至现在,先是平定南方后又开始北伐契丹,北伐失败后又与西夏开始战争,中间又间或大小叛乱造反,大宋每年税赋虽多但也架不住常年的战争支出和每年必有的“岁币”。庞大的军队和众多的官员都需要养活,哪里又顾得上官学呢?朝廷能顾得上的只有国子监、太学罢了,至于各地县学只能自求多福,与各地的官吏和当地贫富情况而定。
“晚生在渭州老家还算薄有资产,后幸得狄侍中相助赠予庄园,算下来维持白沙书院已是足够。只是晚生声望不足,无法吸引到当世大儒来此讲学,殊为遗憾。当今学子入书院就读非是以增进学问为主,而是过那科举考试,若无大儒坐镇书院,可想而知书院必然会经营困难……是以家父生前与晚生探讨书院的时候就曾说过‘书院为天下学问聚集之所,不仅要教那经史子集去考科举,更要让那些来此就读的读书人能够获得一技之长,即便科举不顺也自当可以养家’……”王景范说�
“泥炭所费钱财晚生可以以市价补偿,大人只需帮助多筹集泥炭即可,晚生代白沙书院上下百多名学子感谢大人……”王景范躬身说道:“其实还有一样比泥炭更为紧缺,白沙书院初建,晚生才学声望俱浅,尚不足以招揽当世大儒,各地考生每日在屋中闭门苦读于学问提高并无多大益处,若是大人能够帮助书院延请数位先生,晚生就更感激不尽了!”
缺少名儒坐镇一直是白沙书院的软肋,也是王景范无可奈何的地方,现在书院全靠苏洵从旁协助,当然王景范著书新解《大学》《中庸》两篇,也多少积累些名气在书院开讲。不过相对于白沙书院如此规模,
包拯略微沉思片刻说道:“这倒不难本府可以出面,只是……”
“时至年关加之明年春闱在即,名儒不是在家与家人团聚便是忙着调教弟子,晚生明白此时名士难请,大人稍稍留意即可……”王景范体谅的说道。
“呵呵,王见复果然是古道热肠,难得!难得!”包拯素来不拘言笑,是以有“包公笑黄河清”之称,这段时间他忙着和那些在惠民河上有豪宅园榭的中官势族们角力,更是从早到晚都是一张黑脸。不过在拆除阻碍河道的权贵们的园榭已经得到了皇帝的首肯,拆迁除了进一步核对先前地契之外已经无甚阻力,今天得闲来看看能不计钱财收留贫寒士子的白沙书院山长,没想到果然如外界传言一般,他心中一阵松快便笑着说了几句。
包拯不喝酒是以桌面上全部撤换成茶水,包拯喝了一口茶感慨的说道:“书院经营不易,天下书院近多废弛,见复能够不畏艰难兴办书院殊为难得!”
大宋立国之初曾经有过一段书院兴盛的阶段,不过很快便又相继废弛,即便是昔年曾经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也是如此。王景范不知道白鹿洞书院现在境况如何,就算还在坚持也多半境况不佳,四大书院的其他几家也不容乐观,倒是应天府书院因为改办成官学还在正常运营。
朝廷是奖励兴办书院的,只是相对于支持书院日常运转所需经费甚多,朝廷根本无力支持,是以包拯所说书院经营不易也正是在此。再加上读书士子看到只有官学才能得到仕进,而在民办的书院中读书只有去过那科举考试的独木桥,于是在读书人的心目中书院便被逐渐的淡漠了,过去的四大书院中也唯有转成官学的应天府书院还算兴旺。
书院逐渐没落之后,随后在庆历四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的庆历新政中又再次兴起。不过范仲淹对择而不教的科举制度非常不满,所谓书院兴起更多的是官学的复兴而非民间书院,只是即便如此官学也没有兴盛多久——自从大宋立国至现在,先是平定南方后又开始北伐契丹,北伐失败后又与西夏开始战争,中间又间或大小叛乱造反,大宋每年税赋虽多但也架不住常年的战争支出和每年必有的“岁币”。庞大的军队和众多的官员都需要养活,哪里又顾得上官学呢?朝廷能顾得上的只有国子监、太学罢了,至于各地县学只能自求多福,与各地的官吏和当地贫富情况而定。
“晚生在渭州老家还算薄有资产,后幸得狄侍中相助赠予庄园,算下来维持白沙书院已是足够。只是晚生声望不足,无法吸引到当世大儒来此讲学,殊为遗憾。当今学子入书院就读非是以增进学问为主,而是过那科举考试,若无大儒坐镇书院,可想而知书院必然会经营困难……是以家父生前与晚生探讨书院的时候就曾说过‘书院为天下学问聚集之所,不仅要教那经史子集去考科举,更要让那些来此就读的读书人能够获得一技之长,即便科举不顺也自当可以养家’……”王景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