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才思敏捷
��愧是父子。
“此乃家父命题,我兄弟两人作文,适才兄台进来在下有些惭愧了……”苏轼笑着说道。
王景范心中计较一番说道:“苏兄,可借在下笔墨一用?苏老先生命题看过苏兄这半篇《六国论》后,在下也是有些手痒。”
苏氏三父子是有真才学之人,想要与之交往只是单单施惠是不够的,这并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王景范虽然没有见过苏氏三父子的《六国论》,但刚才看过苏轼的半篇文章之后,心中其实并不以为然——除了各种儒家经典之外,王景范精研最深的便是《战国策》,而父亲也常以春秋战国故事为引教授自己。父亲虽未做这《六国论》,但从父亲生前的只言片语当中,显然易见其立意远高于现在他看过苏轼的这半篇《六国论》。
苏轼将桌上刚才散乱的文稿收拢了一下,欣然让开了自己的位置。王景范拿起毛笔醮了醮墨,便在稿纸上落笔疾写,苏洵、苏辙和旁边的狄惠都有些好奇的围上来,狄惠心中不免有些腹诽:“这个王见复该不会是提前作过《六国论》吧,下笔如此之快,笔间行文丝毫不见滞涩……”
“三家分晋至始皇一统天下,余尝读此战国四甲子史传,战国七雄并起然何独秦灭六国而独享天下?窃以为非六国赂秦养患、非合纵不利、非诸侯养士不果……”王景范写一句,旁边的苏轼便读一句,只是读到“非诸侯养士”之时稍微停顿了一下。
刚才苏轼写的《六国论》中其中“养士”正是他的论点,显然他知道王景范这篇《六国论》似乎有反驳他的意思。不过苏轼没有注意到苏洵和苏辙的脸色也有些不正常,赂秦和六国内部外交不团结正是苏洵和苏辙的观点。王景范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若说是词文苏氏三父子的他全部都倒背如流,但是文章除了最出名的几篇知道名字之外,其余一概不知,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句开篇将苏氏三父子的《六国论》放在了靶子上。
苏轼只是一瞬间的停顿,不过他很快便跟着王景范的笔继续读下去,王景范写的是一手行楷,毕竟是即兴作文正正规规的楷书反而会阻塞他的行文思路。几乎苏轼读声跟着王景范的笔尖,王景范身边的四人对他的才思如此敏捷都感到万分惊讶,就是刚才进门时伏案疾书不觉身边多了个人的苏轼也是提前有所构思才下笔一气呵成的,不过王景范就算从他进屋到下笔这段时间都在构思也够惊人的了。
不过是片刻功夫,王景范用力一抖手腕长舒一口气收笔将毛笔放回到砚台上,苏轼也刚好念完最后一句,狄惠将十来页文稿摆放好——王景范落笔千五百字的《六国论》就算完成了。苏轼拍手称道:“好文!好字!畅快!”
王景范的这篇《六国论》完全是提炼了他父亲的观点——六国被秦所灭是六国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所致,秦国之所以强大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各项制度,激发国家潜力以强横的实力横扫六国,哪怕六国有比秦国更多的人才,有骨气不屈服于秦国,能够团结,其结果依旧如此。王景范知道他的父亲对秦国的看法与大宋的士人是有很大差别的,“暴秦”之类在王景范父亲眼中不算什么,他生前对秦国的推崇也极大的影响到了王景范。
“好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苏洵说道。这句是王景范《六国论》全文的题眼,六国的保守和秦国的进取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自秦以下至太祖开国千多年来,大凡诸侯并举天下乱世之时基本上都是如此。
“见复这篇《六国论》远胜在下所作,在下甘拜下风!”苏轼拱手笑着说道。
王景范摆手说道:“子瞻兄过谦了!百人眼中必有百个战国,个人看法不同而已,我辈当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增长学识,不以彼之见解不同便
“此乃家父命题,我兄弟两人作文,适才兄台进来在下有些惭愧了……”苏轼笑着说道。
王景范心中计较一番说道:“苏兄,可借在下笔墨一用?苏老先生命题看过苏兄这半篇《六国论》后,在下也是有些手痒。”
苏氏三父子是有真才学之人,想要与之交往只是单单施惠是不够的,这并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王景范虽然没有见过苏氏三父子的《六国论》,但刚才看过苏轼的半篇文章之后,心中其实并不以为然——除了各种儒家经典之外,王景范精研最深的便是《战国策》,而父亲也常以春秋战国故事为引教授自己。父亲虽未做这《六国论》,但从父亲生前的只言片语当中,显然易见其立意远高于现在他看过苏轼的这半篇《六国论》。
苏轼将桌上刚才散乱的文稿收拢了一下,欣然让开了自己的位置。王景范拿起毛笔醮了醮墨,便在稿纸上落笔疾写,苏洵、苏辙和旁边的狄惠都有些好奇的围上来,狄惠心中不免有些腹诽:“这个王见复该不会是提前作过《六国论》吧,下笔如此之快,笔间行文丝毫不见滞涩……”
“三家分晋至始皇一统天下,余尝读此战国四甲子史传,战国七雄并起然何独秦灭六国而独享天下?窃以为非六国赂秦养患、非合纵不利、非诸侯养士不果……”王景范写一句,旁边的苏轼便读一句,只是读到“非诸侯养士”之时稍微停顿了一下。
刚才苏轼写的《六国论》中其中“养士”正是他的论点,显然他知道王景范这篇《六国论》似乎有反驳他的意思。不过苏轼没有注意到苏洵和苏辙的脸色也有些不正常,赂秦和六国内部外交不团结正是苏洵和苏辙的观点。王景范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若说是词文苏氏三父子的他全部都倒背如流,但是文章除了最出名的几篇知道名字之外,其余一概不知,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句开篇将苏氏三父子的《六国论》放在了靶子上。
苏轼只是一瞬间的停顿,不过他很快便跟着王景范的笔继续读下去,王景范写的是一手行楷,毕竟是即兴作文正正规规的楷书反而会阻塞他的行文思路。几乎苏轼读声跟着王景范的笔尖,王景范身边的四人对他的才思如此敏捷都感到万分惊讶,就是刚才进门时伏案疾书不觉身边多了个人的苏轼也是提前有所构思才下笔一气呵成的,不过王景范就算从他进屋到下笔这段时间都在构思也够惊人的了。
不过是片刻功夫,王景范用力一抖手腕长舒一口气收笔将毛笔放回到砚台上,苏轼也刚好念完最后一句,狄惠将十来页文稿摆放好——王景范落笔千五百字的《六国论》就算完成了。苏轼拍手称道:“好文!好字!畅快!”
王景范的这篇《六国论》完全是提炼了他父亲的观点——六国被秦所灭是六国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所致,秦国之所以强大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各项制度,激发国家潜力以强横的实力横扫六国,哪怕六国有比秦国更多的人才,有骨气不屈服于秦国,能够团结,其结果依旧如此。王景范知道他的父亲对秦国的看法与大宋的士人是有很大差别的,“暴秦”之类在王景范父亲眼中不算什么,他生前对秦国的推崇也极大的影响到了王景范。
“好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苏洵说道。这句是王景范《六国论》全文的题眼,六国的保守和秦国的进取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自秦以下至太祖开国千多年来,大凡诸侯并举天下乱世之时基本上都是如此。
“见复这篇《六国论》远胜在下所作,在下甘拜下风!”苏轼拱手笑着说道。
王景范摆手说道:“子瞻兄过谦了!百人眼中必有百个战国,个人看法不同而已,我辈当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增长学识,不以彼之见解不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