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五章 云南
��生了变化。

  引发这一变化的是马德推行出来的银币铸造政策。

  以前,银两虽然在清廷统治范围内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可是,占据整个交易市场主导地位的,依旧是铜币,而且,随着国家的发展,清朝对铜币的需求量一再增大,而银两却成为了清廷的“国库收藏”。

  可是,马德试行铸造银币过后,由于这项“活动”中所包含的巨大利益,再加上马德所铸银元的适用性,很快,银元的使用风潮开始大规模的挤压铜币的生存空间。而清廷本身以及很多民间的藏银也开始随着这股风潮逐步加入流通,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挤压的趋势。此外,再加上日本以及南洋等地铜矿的开采,清朝对云南的铜的需求量开始罕见的减小了。

  这件事放到大面儿上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康熙等清廷的高层统治者对马德也记了一份儿大功。而这件事放到云南的某些官员身上,就称不上好事儿了。

  清廷虽然对铜的开采、冶炼、铸造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进行着严密的把关,严禁有人借此谋取暴利,可是,腐败的官僚体系并不能让他们做到万无一失。

  事情就出自主管云南铜业的铜政司。

  因为以前对铜的大量需求,清廷设立了这个专管铜务的部门儿。现任的铜政司掌印官名叫赵昼山,汉军旗人,因为关系够硬,得授这个满天下都数得着的肥差,也不受云南本地官员管辖,直属户部,地位十分重要。可是,事情坏就坏在了这个赵昼山身上。

  在铜政司干了几年,赵昼山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溢。可是,他并不满足。贪污也得弄好关系。所谓“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所以,赵昼山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要花费大笔的银子去填补一些本地实权派的胃口,以换取这些人的合作。这样一来,他每年的花销可就大了。虽说每年依旧能有不少进项,可是,有句古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

  赵昼山如果走别的路还好说,可这个人虽然比较会打关系,对于经营之道却是太不通晓了,他不知道如何让鸡生蛋,蛋再生鸡,他只知道如何去挤压矿工们的血汗,这也是清廷治下绝大多数官员们的通病。

  由于清廷对云南铜矿需求量的缩小,户部也早就向铜政司下发了公文,适当减少了赵昼山所承担的任务。可是,或许是因为看到了银元在挤压铜币的市场,赵昼山并没有把这件事向下传达。赵昼山虽然不怎么懂经营之道,可是,他却明白朝廷对铜币的需求量减少就意味着市场上的铜价必然会大幅跌落。这也就是说,要想赚跟以前同样多的钱,他就得走私更多的铜。他不怕走私,却怕没钱。尤其是他不知道铜价会跌到什么份儿上,所以,为了日后的生活,他决定趁着铜价还没有开始大跌之前再大赚上一笔,然后再去谋些别的肥差。所以,他反而将每年的采铜量又加重了几分。可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暗中把这个量增加了不少了。于是这么一来,铜矿的矿工们就苦了。

  云南铜矿的工作量一向极大极苦,所以,这里的矿工中有不少是从各地调来的囚犯。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人极难管理。赵昼山突然大幅加大了工作量,引起了这些人的极大不满,而不满又引发了与监管官员的冲突。虽然这些冲突很快就被平息了,可是,赵昼山私自违反户部命令,擅自加大采矿量的事情也不知怎么搞的就传到了这些矿工的耳中。于是,更大的冲突也终于爆发了。

  铜政司管理着上万的矿工,这些矿工干得苦,获得的少,死在矿上更是常有的事情。而且,矿工们大多数是一辈子都得困在这些矿上,简直可以说是前后皆无生路。这些人本就有着一肚子的怨气,赵昼山加大采矿量,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冲突爆发之后,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