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
/>   周围又是一片起哄和口哨声,陈华无奈地摇摇头,向大家摆摆手,转头跟在后面追上去了。

  欢笑过后,对于剩下的连扩招机会都没抓住的落选考生,哭和泪只能自己咽,继续留在农村的广大天地里,等待下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通过初选却没有被录取的人,要么是家庭成分影响,要么是学校招生计划少,被千军万马挤下去了,能顺利考上,运气也占一方面。

  这时候,林清交际的酒肉关系派上了用场,把方卫东三个没考上的男知青安排好了。

  他托关系送他们进钢铁厂当学徒工,跟当初的临时工差不多,在农村算是一个不错的体面工作。

  有粮票有工资拿,仍然住在知青院,却不用再去下地干农活,空余时间还能继续学习。

  运气好够努力的话以后还有机会考大学,真没那个能力考上也能努力工作争取学好本事转正,等成为正式职工,同样可以吃上商品粮。

  对于一同生活了几年的老知青,林清这份临别的安排绝对够意思了。

  他把这些年在临河村和钢铁厂经营的人脉关系交到兄弟方卫东手上,前路已经打开了口子,后面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们的本事。

  陈华同样把知青院交给方卫东负责,以后他们走了,他就是知青院的老大哥了,管着新老知青们。

  毕竟,高考虽然恢复了,但是城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活动却还没停止,以后还会有知青分到临河村的。

  方卫东拿着去钢铁厂做工的介绍信,眼眶泛红,拍着胸脯保证定会不负两位大哥的嘱托,努力工作,管好知青院。

  什么都没落着的王莲和孙红日很是不满。

  第133章

  王莲和孙红日红日十分羡慕嫉妒恨,却也没办法改变现状。

  跟老知青们相比,他们两个大学没考上,钢铁厂的学徒工也没他们的份儿,前途挣不到,工作抢不过,简直羡慕得眼红。

  但就是这样,两个被忽视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搞什么幺蛾子。

  毕竟以后还要靠着知青院过活,以方卫东的脾性,他们要是敢闹,他就敢直接上手打,不带犹豫心软的,比陈林二人的怀柔□□更可怕。

  他们只能眼馋地看着其他人有事可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人高高兴兴为报道做准备,当上学徒工的入厂开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