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帝国只能是世界第一
��争期间,航空部队的大规模空战中仍能对纳粹空军保持一定程度的优势,以帝国空军的实力,确实是具备蹂躏纳粹空军的水准。
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三十年,帝国国防军已经第二次中曰战争和中苏战争期间的陆军强国,逐渐发展成世界海军和空军霸主,而德国的闪电战体系固然强大,其实际的军事体系还停留在陆军超级大国的阶段,并没有达到中华帝国国防军现阶段的空地联合作战。
帝国的空地一体化理论、陆军均衡式机械化、海军的海洋航空体系论是帝国国防军的三大理论基础。
陆军的“均衡机械化”实质上是苏沃洛夫战争理论和装甲闪电战的折中,其根本的内在原因是帝国陆地疆域太辽阔,地型结构复杂,不仅有极度严寒的地区,也有热带雨林、高原、山地等局部地型,纯粹的装甲化部队很难有效覆盖和保障整个帝国的陆权安全,由此而最终产生均衡式的机械化理论,其特点仍然是在保证陆军部队快、猛、机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型情况发展机械化。
帝国的空军和陆军也是很难分家的,这就产生了新的空地一体化理论,由于制导武器的精度差,帝国的空地一体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作战理论就是典型“空地联合作战”,空军在前,陆军在后,更强调制空权,海军的航空论也是一样,同样是在强调制空权的优先,有制空权才能有陆权和海权。
纳粹德军对帝国现阶段的这种“空地联合作战”还缺乏很好的应对手段,在实际的指挥和战术规划上,纳粹空军和陆军之间也缺乏实际有效的联系,就像在苏德战争中的表现一样,纳粹空军纯粹是以击落数量为主要战绩指标。
中华帝国的空军早已脱离了这样低级的阶段,帝国空军首先还是等战略导弹部队的优先发力,然后才会发动歼击机和攻击机的集群联合作战,消灭敌军的空军力量、机场和雷达体系,随后是敌军的防空系统,最后以攻击机和轰炸机为主,配合陆军消灭对手的坦克和装甲集团军,消灭对手的补给,毁坏对手的交通、通信。
在此之后,才是帝国陆军的装甲集团军和轻机械化集团军一拥而上,整编制的围歼对手。
不管是在哪个方面,不管是战机的水平、数量,空军飞行员的素质和数量,帝国空军的战术体系、调配能力、后勤维护水平,帝国空军都拥有绝对优势,足以蹂躏纳粹空军。
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帝国原先大量驻扎在东北、中北、华中、西北和曰朝地区各主力空军部队就大量调配到西部战区,帝国在控制哈萨克斯坦后,围绕苏联在哈萨克留下的铁路和公路体系,大量修建了十多个备用机场,此时基本都被使用上,归属西北战区前线总部指挥的空军部队从原先的22个空军师激增到37个空军师,飞机总量也达到了1.45万架,超过纳粹空军在俄国战场布置数量的两倍以上。
帝国空军此时已经基本进入了喷气战斗机的大换代时期,37个空军师中有22个空军师属于歼击机师,这22个空军师中正好有一半完成了喷气战斗机的换装,帝国的第一代喷气轰炸机、侦察机也在这一年大规模服役。
相比之下,纳粹空军目前装备的me262喷气战斗机比之j6有一代的差距,发动机引擎和气动设计都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数量上也严重不足。
这一时期就看出了中德两国在航空工业的规模和水平差距,如果说双方的陆军工业规模和水平基本相等,空军的差距就确实是很大。
到1940年,帝国生产的j-6歼击机不仅更先进,总量也超过了一万架,其中约有2700架租借给了英法西等盟国,而纳粹德国生产的me262喷气战斗机仅有3300架,双方的差距确实有点太离谱。
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三十年,帝国国防军已经第二次中曰战争和中苏战争期间的陆军强国,逐渐发展成世界海军和空军霸主,而德国的闪电战体系固然强大,其实际的军事体系还停留在陆军超级大国的阶段,并没有达到中华帝国国防军现阶段的空地联合作战。
帝国的空地一体化理论、陆军均衡式机械化、海军的海洋航空体系论是帝国国防军的三大理论基础。
陆军的“均衡机械化”实质上是苏沃洛夫战争理论和装甲闪电战的折中,其根本的内在原因是帝国陆地疆域太辽阔,地型结构复杂,不仅有极度严寒的地区,也有热带雨林、高原、山地等局部地型,纯粹的装甲化部队很难有效覆盖和保障整个帝国的陆权安全,由此而最终产生均衡式的机械化理论,其特点仍然是在保证陆军部队快、猛、机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型情况发展机械化。
帝国的空军和陆军也是很难分家的,这就产生了新的空地一体化理论,由于制导武器的精度差,帝国的空地一体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作战理论就是典型“空地联合作战”,空军在前,陆军在后,更强调制空权,海军的航空论也是一样,同样是在强调制空权的优先,有制空权才能有陆权和海权。
纳粹德军对帝国现阶段的这种“空地联合作战”还缺乏很好的应对手段,在实际的指挥和战术规划上,纳粹空军和陆军之间也缺乏实际有效的联系,就像在苏德战争中的表现一样,纳粹空军纯粹是以击落数量为主要战绩指标。
中华帝国的空军早已脱离了这样低级的阶段,帝国空军首先还是等战略导弹部队的优先发力,然后才会发动歼击机和攻击机的集群联合作战,消灭敌军的空军力量、机场和雷达体系,随后是敌军的防空系统,最后以攻击机和轰炸机为主,配合陆军消灭对手的坦克和装甲集团军,消灭对手的补给,毁坏对手的交通、通信。
在此之后,才是帝国陆军的装甲集团军和轻机械化集团军一拥而上,整编制的围歼对手。
不管是在哪个方面,不管是战机的水平、数量,空军飞行员的素质和数量,帝国空军的战术体系、调配能力、后勤维护水平,帝国空军都拥有绝对优势,足以蹂躏纳粹空军。
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帝国原先大量驻扎在东北、中北、华中、西北和曰朝地区各主力空军部队就大量调配到西部战区,帝国在控制哈萨克斯坦后,围绕苏联在哈萨克留下的铁路和公路体系,大量修建了十多个备用机场,此时基本都被使用上,归属西北战区前线总部指挥的空军部队从原先的22个空军师激增到37个空军师,飞机总量也达到了1.45万架,超过纳粹空军在俄国战场布置数量的两倍以上。
帝国空军此时已经基本进入了喷气战斗机的大换代时期,37个空军师中有22个空军师属于歼击机师,这22个空军师中正好有一半完成了喷气战斗机的换装,帝国的第一代喷气轰炸机、侦察机也在这一年大规模服役。
相比之下,纳粹空军目前装备的me262喷气战斗机比之j6有一代的差距,发动机引擎和气动设计都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数量上也严重不足。
这一时期就看出了中德两国在航空工业的规模和水平差距,如果说双方的陆军工业规模和水平基本相等,空军的差距就确实是很大。
到1940年,帝国生产的j-6歼击机不仅更先进,总量也超过了一万架,其中约有2700架租借给了英法西等盟国,而纳粹德国生产的me262喷气战斗机仅有3300架,双方的差距确实有点太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