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中德对峙
emsp; 历史是神奇的。

  此时的费尔多.冯.博克在纳粹德国陆军中拥有着几乎匹敌空军戈林元帅的权威,以及希特勒元首对他的特殊信任,在此之前,他已经率领中央集团军群攻克了苏联和法国,现在布防于伏尔加河流域西侧,同北方集团军群一起负责保障对整个前苏联西部及东欧的占领,以及对中国西北联军的防范。

  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127万人的总兵力,该集团军群属于纳粹德军的三大陆军集团军群之首,军事装备和人员素质最为精锐,加上仆从国部队,博克元帅在伏尔加河西岸拥有超过两百万的兵力。

  中德两国陆军的编制体系截然不同,纳粹德军是集团军群-集团军-军-师编制,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为例,中央集团军群下辖最为精锐的第2装甲集群、第3装甲集群,以及第4军团和第9军团,两个装甲集群、军团都相当于是集团军,下设两到三个军,每个军又下辖4-5个师,而帝国集团军直接管辖5-10个师,中间省掉了军一级的指挥单位。

  准确的说,帝国的集团军编制就是一种规模更庞大的军,并且拥有更为综合的作战编制。

  ……博克元帅在二战史上可能是一个不太显著的军事统帅,同赫赫有名的隆美尔元帅似乎是不能比拟,甚至不如他的部下古德里安上将,但他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军事统帅。

  在1941年的中期,也就是5月份至10月份的这个阶段,中德两军在伏尔加流域两侧的军事部署实际上已经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因为双方的对峙期太长,从苏联灭亡开始,双方在伏尔加两畔的对峙已经长达20个月,兵力的部署和弹药的囤积都已经达到了某种极限。

  博克元帅估计西北联军的主攻方向会是在北方的萨马拉地区和喀山地区,西北联军在伏尔加河的东岸是分开三个点沿河布防,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则分成两个点布防,在乌里扬诺夫地区对峙着敌军在萨马拉和喀山地区的驻军,在伏尔加格勒两岸,双方又形成对峙区域。

  中间是辽阔的伏尔加河,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西岸保持上下两条防线,中国西北联军在东岸保持上中下三条防线,兵力上差别不大,德军主力不如对手,但是有大量的仆从国兵力补充,总兵力比对手高出40万的规模,双方的坦克数量差不多,西北联军的火炮和飞机数量占据较大的优势。

  因为西北联军的作战意图已经很明显,博克元帅同德军总参谋部拟定的作战方案就极具针对姓,德军的计划是以伏尔加格勒为主攻点,也是类似于旋转门的进攻战术。

  简而言之,中德两军都试图用一攻一守的作战部署,争取守住对手主力部队,派遣精锐主力消灭对手的一部分部队,最终实现两路主力的前后夹击。

  双方之所以有如此雷同的战术策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伏尔加河确实是非常宽阔,抢攻渡河的资源必须有效的集中才能保障有效的进攻,如果将有限的渡江部队、船只和装备分散开,采取同时的多点强渡策略,那就很可能被完全击溃,因为沿江防御要比强渡容易的多。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出身于一个传统的德国新教贵族家庭,源流甚至可以追溯到条顿骑士时期,其父亲在普法战争时期晋升为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少将,今年六十岁的他在德军中有着很普遍的那种严肃、严格的精神特质。

  在他的军事原则和艺术中,军事就是没有任何错误。

  在他所指挥的这个中央集团军群中,出类拔萃和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最终的军事行动计划一切都取决于德军参谋部,他和古德里安将军等人只负责最好的执行每一个命令,以及参谋部的军事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