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上将蔡锷
r />
  依靠强大的军工业实力,帝国已经优先保障东北国防军的170万军队全线更换m35突击步枪,特别是在东南战役和琉球战役中,不管是中央军部,还是前线总指挥部,统一的认识都是装甲部队在这两个战役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还是需要更侧重于陆军步兵的进攻。

  在二战之前,陆军的作战主要有两种作战体系,一种是传统炮步结合体系,另一种是机械化的装甲车与步兵的结合,二战之后,机械化步兵、传统炮步都需要同空军、陆航相结合。

  帝国中央陆军在这三个体系领域的摸索都是非常深入的,蒋方震、刘赓云、韩春麟、刘亚昭、粟彬这些老中青三代的军事理论专家,对于帝国陆军传统的炮步体系也都持续的研究贡献,特别是承上启下的韩春麟,退居二线在中央军事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一直致力于多兵种理论的研究,在传统炮步领域也提倡“新综合化理论”。

  韩春麟的“新综合化”理论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单兵轻武器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轻型化,火力要猛,重量要轻,追求在区域火力内的集中和优势,而不是单纯让士兵追求更远的打击范围,打击更远的目标是机械化部队、航空部队和炮兵的工作,士兵要做的就是集中在前线发挥区域火力点优势,依托整个体系的优势消灭对手。

  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帝国中央陆军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大量研制了一系列的新式单兵武器,包括像火箭筒、榴弹枪、突击步枪、m33专用狙击步枪等等。

  火炮在帝国中央陆军的地位相对过去是有了一定的下滑,但仍能保持在世界一流的水准,新型轻榴弹炮、加榴炮的研制和服役都比较顺利,火箭炮的研制和服役工作在这几年间也一直在加速进行。

  部队是一个体系,它的整个装备设置都有着非常高的科学姓。

  随着像105\120mm的大口径迫击炮的大规模服役和改进,75mm的轻榴弹炮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身管火炮的优势地位,帝国开始大规模的列装m1930型105mm口径牵引式轻型榴弹炮和m1933型120mm牵引式轻型榴弹炮,这两型号的榴弹炮都是帝国陆军炮兵力量的中枢。

  像朝鲜半岛东南地区的这种情况,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突防是比较困难的,它都是山地,曰军的主要驻防也都是在高地上,坦克和装甲车不可能从山下向山上进攻。

  遇到这样的情况,整个陆军的战术就必须向着传统炮步结合回归,在大规模阵地战中,炮兵是受到牵制较多的兵种,火炮的狂轰滥炸很容易将前线的地形复杂化,变得更加泥泞,步兵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复杂的二次地形,而对坦克和装甲车来说就是很大的障碍。

  低口径的身管火炮为什么会逐步淘汰,除了迫击炮的发展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低口径火炮射程太近,不能有效配合坦克作战,要想用火炮和坦克配合作战,对火炮的射程要求就会非常高,它必须有效遮蔽对手的后方和炮兵阵地,而不是在前线狂轰滥炸。

  同样是在山地,只要对方的防御工事修筑的够坚固,以及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火炮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容易被限制,除非是大口径的重榴弹炮,而这种大口径的重榴弹炮在山地丘陵区域也是很难前进的。

  所以说,在朝鲜半岛东南战区的决战还是要以步兵为主体,用步兵主攻必然要承受重大的伤亡,而在战术的规划上,也就只能采取“围而不歼,耗其粮草”的古典战术,这是中[***]事哲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篇章,断其粮草,坐待敌毙。

  要想实现这样的计划,在重点区域还是进行强攻,突破掉对手最为关键的几个防线,拿下最为关键的高地,在可以动用装甲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