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节
�为记工分方式的改变,勤快的恢复了勤快,偷懒的也被逼得很少再偷懒,大家一起使劲,收成一下就上来了,竟然难得成了一个丰收年。

  陈道礁以及他的工分理念,就这样一下子被小陈村的人给接受了。

  陈妈妈在写给蒲苇的信里,有过唏嘘:想不到兜兜转转,最后会是这样。就像是老天爷在和他们一家开了一个大玩笑。也不知道,当年受那个罪,到底是为了什么。然后又因为那个罪,扯出那么多的泪水和痛苦……

  好在,一切都在往好的一面发展。

  蒲苇回来的时候,是73年夏天,第二季稻苗,刚好已经插入了水田当中。虽然第一季稻谷依旧受台风影响,有所减产,但看到那比前些年多了不少的收成,村民们的脸上,还是挂着笑的。

  那晒在稻谷场的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和村民眼中同样的光,都是暖洋洋的,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

  蒲苇和陈道南的回归,自然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样一个靠江的小村子,一年到头,其实也难得有什么大八卦。蒲苇二人从城里回来,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再说了,蒲苇的威名太盛,即便她离开了两年,但她所作的那些事,可依旧鲜明地烙在大家的脑海。

  等去看了一趟那对夫妇,小陈村就又沸腾了。再然后,十里八村的,也跟着沸腾了。

  因为,蒲苇和陈道南回来,是要来办厂的,就像镇子上、城里的那些场子一样,是会发固定工资的。也就是说,这个新开的场子,最后要招人的,听那意思,大概还会从附近村子里招。

  那可就成了工人了啊,吃国家饭,领固定工资。那得是多美的事啊,是这些村民们盼了大半辈子,都盼不来的啊。

  村里的少男少女们,全都躁动了。就连那有了家庭的,但是自觉不算老,干活也算利索的男男女女,也是坐不住,一批一批地往陈铁牛家跑啊。

  有些甚至还去蒲家村找蒲爸爸蒲妈妈,那意思是让二老开口,让蒲苇卖个面子,让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进工厂当工人去。

  蒲苇一看这样不行,赶紧让自己男人找了陈道礁这位大队长,连带陈永青书记,一起商量着,先出了一个告示,大概意思就是工厂建设还得有一阵,招工没那么快就开始,而且就是开始,那也是公平竞争,让大家放宽了心,等待到时候的具体招工告示就行。

  只是农民总是有那种朴素的“我和你亲,你到时候来正经的,肯定也得稍微顾着我的面子”的念头,所以,还是有事没事,爱往陈铁牛家钻。

  最后搞得陈铁牛家的声望,再次嗖嗖上涨,都要赛过大队长家了。

  在来人这一点上,蒲苇也是实在没招,就随村民们去了。

  这个工厂,其实就是个军需厂,是陈道南向领导申请下来的。蒲苇当时说要搞一个大业,可以说是通过这个军需厂,变相地走了明路。只不过产品上,从她原先设想的先兔子肉再到鱼肉,变成了先鱼肉,再兔子肉。

  这个时候,不少地方的人,因为缺少维生素a,得了夜盲症,一到天黑,就只能当睁眼瞎。甚至部队里不少士兵也是如此。这必将大大影响士兵的作战力,是应该想办法给消除的。

  蒲苇知道鱼类富含维生素a。将这个事说给陈道南听之后,陈道南在合适的机会,向领导提了提。领导很感兴趣,也对陈道南寄予厚望,就将他调回了老家,开了这个军需厂,让他全权负责这个厂子的事,最终生产出各种鱼类罐头,再供给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