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另类的抗日
��有一种不在高位却胜似位高权重者的慑人气势。
仅只两个人。这个昔年的护国名将,就带着一个秘书来到了锦州。
“蔡公请上座。蔡公德高望重,又是华夏军校之校长,教务何其繁忙。汉卿何德何能,敢劳蔡公万里来见。诸般教导,只需一封电报,汉卿定当深思熟虑。”张学良也清楚,蔡锷虽然不是西南高官,但也是西南一员了,此番前来见自己,肯定是因为东北的战事。东北战事频传,远远超过他的预期,当下也没有多作闲话,挥退了左右,开门见山地谈起来。
“日人猖獗,在我东北连番挑起战端,是存了盗取整个东北的祸心啊。我虽无军职在身,但也心系东北。实不相瞒张少帅,此番前来东北,是为西南联治政府最高领导人张蜀生传递一些信息。”蔡锷也没有空话,如今形势紧急,张学良按兵不动,显然是被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摄了锋芒,有些怯战了。
“西南张总长?汉卿无能,怕是让张总长看了笑话了。”张学良不禁自嘲道,他对张蜀生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抵触情绪,在他看来,不外乎是一个强大一些的军阀,中国的形势,只是从诸多军阀变成了两大军阀,谈不上什么太大的生死阵营之分。“蔡公这一路赶到锦州,想必也听到了不少消息。日人猖獗,攻势猛烈,东北军不比西南劲旅,恐有不敌啊。”
“少帅的担忧,我何尝不知道,东北军几十万儿郎,少帅这一家之主自然是不能草率了。不过,日人进攻势头迅猛,就算东北军全线压上,东北腹地怕是也难以保存。”
“也怪我,平时松懈了对部队的要求,导致训练不足,军械不良。”还有一点张学良没说,不少部队甚至连军饷都被中低层东北军军官吃空了,这次还是东拼西凑才补齐了。总的来说,东北军上下是一团混乱,除了能指挥动部队以后,张学良实在不敢保证这样的部队面对关东军时,能有寸功。
精锐如第七旅也挡不住日军,何况是其他更差的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存在的各种问题,身为华夏军校校长的蔡锷怎么可能不清楚,甚至军校教学中,东北军屡屡还成为反面教材。然而,这个时候,说谁的责任是不恰当的,挡住日本人,避免日人的侵略向关内火速蔓延才是正事。
“如今的局势,还请蔡公指点一二。”张学良说的是大实话,此时的蔡锷在他眼里,已经是国内的军事大家了,如今不管是他张学良还是东北军,都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有命令,下有情绪,中间还有亿万国人的悠悠之口。
“事已至此,东北军只有三条路。一是调转方向,大踏步朝关内撤退。二是立即进发,向沈阳一线进军,和日军比个高下。”蔡锷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东北军,都没有了退路,如果不战再退……至于进军沈阳,蔡公是明白人,就凭目前汇拢的东北军,怕是凶多吉少。”张学良知道,这两条路都是绝路,都行不通,“作为一名军人,我张学良也有些血性,战死东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一旦这些东北军精锐葬送在关外,整个平津一带也难保了。”
蔡锷点点头,“日军锋芒太劲,东北军准备不足,南京政府也准备不足。既然如此,少帅不如驻军锦州一带,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带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全新的宁锦防线如果配以东北军近二十万大军,反击日人或许有所不足,但一定能在阻止日军入关,为整个中国赢得时间。”
“扼守锦州?”张学良闻言,久久无语,目前来看,这条路确实是最应该选择的,不过,他也清楚,一旦自己选择扼守锦州,那么整个东北军在中国的时代浪潮中将再无建树,自己也将寸步难离。
&emsp
仅只两个人。这个昔年的护国名将,就带着一个秘书来到了锦州。
“蔡公请上座。蔡公德高望重,又是华夏军校之校长,教务何其繁忙。汉卿何德何能,敢劳蔡公万里来见。诸般教导,只需一封电报,汉卿定当深思熟虑。”张学良也清楚,蔡锷虽然不是西南高官,但也是西南一员了,此番前来见自己,肯定是因为东北的战事。东北战事频传,远远超过他的预期,当下也没有多作闲话,挥退了左右,开门见山地谈起来。
“日人猖獗,在我东北连番挑起战端,是存了盗取整个东北的祸心啊。我虽无军职在身,但也心系东北。实不相瞒张少帅,此番前来东北,是为西南联治政府最高领导人张蜀生传递一些信息。”蔡锷也没有空话,如今形势紧急,张学良按兵不动,显然是被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摄了锋芒,有些怯战了。
“西南张总长?汉卿无能,怕是让张总长看了笑话了。”张学良不禁自嘲道,他对张蜀生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抵触情绪,在他看来,不外乎是一个强大一些的军阀,中国的形势,只是从诸多军阀变成了两大军阀,谈不上什么太大的生死阵营之分。“蔡公这一路赶到锦州,想必也听到了不少消息。日人猖獗,攻势猛烈,东北军不比西南劲旅,恐有不敌啊。”
“少帅的担忧,我何尝不知道,东北军几十万儿郎,少帅这一家之主自然是不能草率了。不过,日人进攻势头迅猛,就算东北军全线压上,东北腹地怕是也难以保存。”
“也怪我,平时松懈了对部队的要求,导致训练不足,军械不良。”还有一点张学良没说,不少部队甚至连军饷都被中低层东北军军官吃空了,这次还是东拼西凑才补齐了。总的来说,东北军上下是一团混乱,除了能指挥动部队以后,张学良实在不敢保证这样的部队面对关东军时,能有寸功。
精锐如第七旅也挡不住日军,何况是其他更差的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存在的各种问题,身为华夏军校校长的蔡锷怎么可能不清楚,甚至军校教学中,东北军屡屡还成为反面教材。然而,这个时候,说谁的责任是不恰当的,挡住日本人,避免日人的侵略向关内火速蔓延才是正事。
“如今的局势,还请蔡公指点一二。”张学良说的是大实话,此时的蔡锷在他眼里,已经是国内的军事大家了,如今不管是他张学良还是东北军,都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有命令,下有情绪,中间还有亿万国人的悠悠之口。
“事已至此,东北军只有三条路。一是调转方向,大踏步朝关内撤退。二是立即进发,向沈阳一线进军,和日军比个高下。”蔡锷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东北军,都没有了退路,如果不战再退……至于进军沈阳,蔡公是明白人,就凭目前汇拢的东北军,怕是凶多吉少。”张学良知道,这两条路都是绝路,都行不通,“作为一名军人,我张学良也有些血性,战死东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一旦这些东北军精锐葬送在关外,整个平津一带也难保了。”
蔡锷点点头,“日军锋芒太劲,东北军准备不足,南京政府也准备不足。既然如此,少帅不如驻军锦州一带,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带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全新的宁锦防线如果配以东北军近二十万大军,反击日人或许有所不足,但一定能在阻止日军入关,为整个中国赢得时间。”
“扼守锦州?”张学良闻言,久久无语,目前来看,这条路确实是最应该选择的,不过,他也清楚,一旦自己选择扼守锦州,那么整个东北军在中国的时代浪潮中将再无建树,自己也将寸步难离。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