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回家”
/>
一处高山上,规划中的攀枝花钢铁城主任鹿传雄正在向西南政府总长张蜀生一行介绍规划中的攀枝花钢铁新城。
从张蜀生站的位置,即便不用望远镜,也能清楚地见到远方忙碌无比的工地,热闹的矿区建设,厂区建设,配套建设,基本都是同时进行,甚至连住宿区,也是一边住帐篷一边在修造,工期不等人,为了完成这个紧迫的工期,谁都不敢松懈。
在之前,攀枝花钢铁基地虽然同样承担了西南政府81的钢铁用量,不只是矿区,甚至是包括冶炼、火力发电站等配套工厂在内,都有建设。但比起张蜀生后世曾经去过的攀枝花,仍然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镇规模。
未来的大建军计划,注定将会需要不计其数的钢铁,在后世,攀枝花境内已探明的铁矿,虽然储量惊人,但主要是钒钛磁铁矿,而张蜀生通过资料库,却在这个后世的超级钢铁基地发现了更丰富的储量和矿物种类,不论是现在西南政府,还是以后的新中国,都将对这里产生极大的资源需求。
所以,年初,钢铁城的大规模建设计划就提上马了,并且预算占了政府投资计划中的相当额度。
“走吧,下去看看。”
张蜀生并没有让一大群人跟着,在西南的政治惯例中,领导下去检查,基本是不提前通知,更不需要当地政府主脑陪同,只是到了地方才是去当地基层政府叫来一个秘书,算是参与。
然而,就算是五六个闲人走进工地,也会引起工人们的注视。
“传雄,农民同胞们在工地上做工,家里的农活忙得过来吗?”看着肩挑背抬的工人中,一些人一眼就是刚从农活中脱身出来的农民兄弟,张蜀生倒是怕他们耽误了农活。
前世他也是农民家庭出身,知道农活的辛苦,当年老父亲出门去江浙沪打工,母亲一个人差点累倒在田里。
“这些四川人特别拼命,专干重活累活。他们每天按时出工,回家还要干农活干到掌灯时分,我听说有的老庄家把式,下了工回家,到地里点一支香,就能挖出一排排整齐的小地窝。”鹿传雄感慨地说道,他不是出身农民家庭,对这些半工半农的人们,既佩服又感慨。“不过,家家户户的男劳力来了工地,女妇人们也没闲着,有的来工地当小工,有的直接扛锄头挑粪下地干活,实在是让人佩服。”
“呵呵,这事确实有的。四川受制于地区条件,虽然穷了些,农民却非常拼。”张蜀生倒不是说的面子话,来到这个时代前,自己爷爷就有过“点香打窝”“点香泼粪撒肥”的经历,机械化难以普及的地方,却是只能靠农民自己的艰苦奋斗了。
四处看了看,到处都是工地,除了四周依稀的大山,张蜀生并没有找到后世那个攀枝花的熟悉影子。
午饭的时候,张蜀生一行人是以施工技术人员的身份在工地食堂吃的,简单的超大露天食堂里,张蜀生像是最普通的人一样,和农民工兄弟一起吃着肉盆里一块块肥溜溜的回锅肉,还和自己那一桌的工友喝了两小口,席间,虽然只是粗茶淡饭和肥肉青菜,但却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农民和工人的那种天然的朴质,感受到了他们的尊重。
也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一个目不识丁,甚至连拿工钱时都需要村支书帮着清算的农民,却能和未来中国乃至全球最有权力的男人,坐在农家搬来工地的粗陋桌椅上,吃一顿最普通的午餐。
然而,他们虽然永远不知道,张蜀生却永远都会记得。正是这一些点滴,乃至更多的点点滴滴,让他知道,自己虽然一路起家,但有更多的人还需要跟着发家,一个人
从张蜀生站的位置,即便不用望远镜,也能清楚地见到远方忙碌无比的工地,热闹的矿区建设,厂区建设,配套建设,基本都是同时进行,甚至连住宿区,也是一边住帐篷一边在修造,工期不等人,为了完成这个紧迫的工期,谁都不敢松懈。
在之前,攀枝花钢铁基地虽然同样承担了西南政府81的钢铁用量,不只是矿区,甚至是包括冶炼、火力发电站等配套工厂在内,都有建设。但比起张蜀生后世曾经去过的攀枝花,仍然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镇规模。
未来的大建军计划,注定将会需要不计其数的钢铁,在后世,攀枝花境内已探明的铁矿,虽然储量惊人,但主要是钒钛磁铁矿,而张蜀生通过资料库,却在这个后世的超级钢铁基地发现了更丰富的储量和矿物种类,不论是现在西南政府,还是以后的新中国,都将对这里产生极大的资源需求。
所以,年初,钢铁城的大规模建设计划就提上马了,并且预算占了政府投资计划中的相当额度。
“走吧,下去看看。”
张蜀生并没有让一大群人跟着,在西南的政治惯例中,领导下去检查,基本是不提前通知,更不需要当地政府主脑陪同,只是到了地方才是去当地基层政府叫来一个秘书,算是参与。
然而,就算是五六个闲人走进工地,也会引起工人们的注视。
“传雄,农民同胞们在工地上做工,家里的农活忙得过来吗?”看着肩挑背抬的工人中,一些人一眼就是刚从农活中脱身出来的农民兄弟,张蜀生倒是怕他们耽误了农活。
前世他也是农民家庭出身,知道农活的辛苦,当年老父亲出门去江浙沪打工,母亲一个人差点累倒在田里。
“这些四川人特别拼命,专干重活累活。他们每天按时出工,回家还要干农活干到掌灯时分,我听说有的老庄家把式,下了工回家,到地里点一支香,就能挖出一排排整齐的小地窝。”鹿传雄感慨地说道,他不是出身农民家庭,对这些半工半农的人们,既佩服又感慨。“不过,家家户户的男劳力来了工地,女妇人们也没闲着,有的来工地当小工,有的直接扛锄头挑粪下地干活,实在是让人佩服。”
“呵呵,这事确实有的。四川受制于地区条件,虽然穷了些,农民却非常拼。”张蜀生倒不是说的面子话,来到这个时代前,自己爷爷就有过“点香打窝”“点香泼粪撒肥”的经历,机械化难以普及的地方,却是只能靠农民自己的艰苦奋斗了。
四处看了看,到处都是工地,除了四周依稀的大山,张蜀生并没有找到后世那个攀枝花的熟悉影子。
午饭的时候,张蜀生一行人是以施工技术人员的身份在工地食堂吃的,简单的超大露天食堂里,张蜀生像是最普通的人一样,和农民工兄弟一起吃着肉盆里一块块肥溜溜的回锅肉,还和自己那一桌的工友喝了两小口,席间,虽然只是粗茶淡饭和肥肉青菜,但却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农民和工人的那种天然的朴质,感受到了他们的尊重。
也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一个目不识丁,甚至连拿工钱时都需要村支书帮着清算的农民,却能和未来中国乃至全球最有权力的男人,坐在农家搬来工地的粗陋桌椅上,吃一顿最普通的午餐。
然而,他们虽然永远不知道,张蜀生却永远都会记得。正是这一些点滴,乃至更多的点点滴滴,让他知道,自己虽然一路起家,但有更多的人还需要跟着发家,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