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结果。
这次五人争吵的事件,便是关于大宋与大梁的和谈问题。
之前大宋因为内乱的问题主动跟大梁议和,大梁自然是求之不得,内阁里当时有坚决的主战派,不过孙承吉很清楚以大梁如今的国力,再战下去很危险,便力排众议接受了大宋的议和,也派出了使者去跟大宋的使臣谈判。
两国之间的谈判就是互相扯皮的过程,你要这片地,我偏不给,我要多少钱,你也不同意,因此是一场相当漫长的拉锯战,而孙承吉没来得及见到最后的谈判成果,便冤死于诏狱之中。
如今几位阁臣在争吵的,便是大宋在谈判中明显在敷衍的问题。文淮作为孙承吉的忠实拥趸,此时自然主张继续和谈,而毛一荣却认为,大宋是在拖延时间,等大宋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后,便会再度对大梁出兵,不如夺得先机,先行出兵打它个措手不及。文淮这边也有反对的理由——大梁拿什么出兵?没兵没粮的,出兵就是去送死。
阁臣中,支持毛一荣的有一个,叫金俨,现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二人是主战派。支持文淮的有一个,叫李山,现任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二人是主和派。还有一位叫江怀古,国子监祭酒兼翰林学士,是中立派,谁问他意见都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魏云清在帘子后默不作声地听着几位位极人臣的大人物像孩子吵架一样吵得面红耳赤,一边听着曹军小声给她指点这几位阁臣的身份。听到那位金俨大人的介绍,她恍惚间想起自己曾经听说过这人。
当初她还在宫外的时候,就是听说这位户部尚书的千金想要跟晏如松结亲,当时她认为他是个心机boy,如今正脸一看,果真面相奸诈,不可小觑啊。
因为对金俨的天然恶感,再加上文淮是主和派,孙大人也是主和派,而魏云清本身又讨厌战争,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她个人是倾向于主和的。
但她自认为不懂军事,一开始也说好就是来旁听的,当然不会插嘴说什么,只是从几人的争吵过程来判断这几人的可靠程度——这才是她执意入驻内阁的真实目的,她连曹军都没透露。
首先是次辅毛一荣。据曹军所说,毛一荣现在是礼部尚书,之前也当了几十年的礼部官员,对于礼仪非常重视刻板,在跟其余阁臣吵架时也是最克制的一位,明明已经被文淮的话气得面红耳赤,却依然摆着文官的风度,说话不急不躁,引经据典,强势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另一边,文淮乃是熟读诗书之人,同样身为礼部官员的他,以礼部右侍郎之位居于毛一荣之下,在引用古语的本事上,却丝毫不输给毛一荣,单单看两人说话相斗,魏云清就只想说一句——说人话,可好?
毛一荣有点像是刻板的教导主任,而文淮呢,却是一根筋的文青,两人半斤八两,不过因为文淮算是站在自己这边的,魏云清自然觉得他挺好。
那位户部尚书金俨金大人,在魏云清眼中是奸诈的化身,不过看了会儿后平心而论,她也只能失望地发现,这位金大人还真没她刻意想象得那么不堪。金俨是主战派,脾气看上去稍显急躁,有点想捋起袖子跟文淮打一架的感觉,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他的主战理由是十分正当且充分的。不过另一位主和派的兵部尚书李山李大人一句话就让对方哑了火:你户部拿得出钱来打仗么?
身为兵部尚书的李山很清楚现在大梁的军队是个什么情况,除了之前在晏如松手底下驻守晋阳抗击大宋军队的老兵们,目前大梁能拉出来的士兵素质都不好,恐怕上了战场还没见到敌人就吓破胆了。因此明明应该是最擅长排兵布阵的他却是个坚决的主和派,他实在是太清楚这仗没法打了�
这次五人争吵的事件,便是关于大宋与大梁的和谈问题。
之前大宋因为内乱的问题主动跟大梁议和,大梁自然是求之不得,内阁里当时有坚决的主战派,不过孙承吉很清楚以大梁如今的国力,再战下去很危险,便力排众议接受了大宋的议和,也派出了使者去跟大宋的使臣谈判。
两国之间的谈判就是互相扯皮的过程,你要这片地,我偏不给,我要多少钱,你也不同意,因此是一场相当漫长的拉锯战,而孙承吉没来得及见到最后的谈判成果,便冤死于诏狱之中。
如今几位阁臣在争吵的,便是大宋在谈判中明显在敷衍的问题。文淮作为孙承吉的忠实拥趸,此时自然主张继续和谈,而毛一荣却认为,大宋是在拖延时间,等大宋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后,便会再度对大梁出兵,不如夺得先机,先行出兵打它个措手不及。文淮这边也有反对的理由——大梁拿什么出兵?没兵没粮的,出兵就是去送死。
阁臣中,支持毛一荣的有一个,叫金俨,现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二人是主战派。支持文淮的有一个,叫李山,现任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二人是主和派。还有一位叫江怀古,国子监祭酒兼翰林学士,是中立派,谁问他意见都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魏云清在帘子后默不作声地听着几位位极人臣的大人物像孩子吵架一样吵得面红耳赤,一边听着曹军小声给她指点这几位阁臣的身份。听到那位金俨大人的介绍,她恍惚间想起自己曾经听说过这人。
当初她还在宫外的时候,就是听说这位户部尚书的千金想要跟晏如松结亲,当时她认为他是个心机boy,如今正脸一看,果真面相奸诈,不可小觑啊。
因为对金俨的天然恶感,再加上文淮是主和派,孙大人也是主和派,而魏云清本身又讨厌战争,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她个人是倾向于主和的。
但她自认为不懂军事,一开始也说好就是来旁听的,当然不会插嘴说什么,只是从几人的争吵过程来判断这几人的可靠程度——这才是她执意入驻内阁的真实目的,她连曹军都没透露。
首先是次辅毛一荣。据曹军所说,毛一荣现在是礼部尚书,之前也当了几十年的礼部官员,对于礼仪非常重视刻板,在跟其余阁臣吵架时也是最克制的一位,明明已经被文淮的话气得面红耳赤,却依然摆着文官的风度,说话不急不躁,引经据典,强势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另一边,文淮乃是熟读诗书之人,同样身为礼部官员的他,以礼部右侍郎之位居于毛一荣之下,在引用古语的本事上,却丝毫不输给毛一荣,单单看两人说话相斗,魏云清就只想说一句——说人话,可好?
毛一荣有点像是刻板的教导主任,而文淮呢,却是一根筋的文青,两人半斤八两,不过因为文淮算是站在自己这边的,魏云清自然觉得他挺好。
那位户部尚书金俨金大人,在魏云清眼中是奸诈的化身,不过看了会儿后平心而论,她也只能失望地发现,这位金大人还真没她刻意想象得那么不堪。金俨是主战派,脾气看上去稍显急躁,有点想捋起袖子跟文淮打一架的感觉,但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他的主战理由是十分正当且充分的。不过另一位主和派的兵部尚书李山李大人一句话就让对方哑了火:你户部拿得出钱来打仗么?
身为兵部尚书的李山很清楚现在大梁的军队是个什么情况,除了之前在晏如松手底下驻守晋阳抗击大宋军队的老兵们,目前大梁能拉出来的士兵素质都不好,恐怕上了战场还没见到敌人就吓破胆了。因此明明应该是最擅长排兵布阵的他却是个坚决的主和派,他实在是太清楚这仗没法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