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道阻且长
�,他还要掂量掂量,但对王维,他没这个担心。
办完一切手续之后,坐在崔家马车上的王维,闭目养神的他脸上稍稍带着疲倦之色,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完美进行着,第一步名声算是完全炒作出来了,第二步人脉则还积累的不够,贺知章虽然对他欣赏,但以贺老现在的地位,却无法起绝对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通过省试几乎便有了成为进士的资格,毕竟殿试只是在那些通过省试的人之中排名次,分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多少多少名,三甲多少多少名之类,所以说,省试算是唐朝科举中最关键的。
能够决定省试名额的主考官,一般都是由礼部侍郎担任或任命,因此能决定通过省试与否的人,便是礼部侍郎,来年的科举,便是由礼部侍郎张廷负责,而王维与这位正四品上的高官,却没有任何关系。
这不得不让王维觉得不踏实,他所要完成的目标,便是有十成的把握中进士,能不能成为状元倒无所谓,起码有个二甲进士出身就行了,但是,在这场几乎汇集唐朝最优秀考生的考试之中,要从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话,实在是非常困难。
这并不是说王维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把握,已经了解唐朝科举黑幕的他,早就知道,通过省试的名额,除了留出一部分给没有关系的考生以外,其余的名额都被权贵们瓜分了,这样的潜规则在科举制度没有完善之前简直无可避免。
让王维去与那些实力强劲而没有关系的考生去争那僧多肉少的“自然名额”,实在让王维觉得不靠谱,梦中的“王维”第一次科举落第,便是在那种信心满满的状态下失败的,而等到来年,“王维”果断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先是得了省试第一,又在殿试上夺魁,成了状元。
只可惜“王维”走玉真公主这门路的事情被弄得路人皆知,导致不少人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最后在选人授官时成为太乐丞,那些看不惯“王维”的人是这样想的,反正你当年是抱着琵琶到公主府献艺献身得了状元,以后就专注你的音乐道路好了……而且太乐丞这个官职还非常容易与皇室中人见面,这不正好遂了玉真公主的意……
所以“王维”初期的仕途可以说是非常不顺,蹉跎了多年之后,等到张九龄进入政事堂拜相后才有所起色,但张九龄很快就在与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势,“王维”自此心灰意冷,半官半隐,政治上的表现太过平庸,甚至还在安史之乱中被俘……
如今的王维,在得到教训之后,当然排除走公主路线的选择,就算走投无路不得不选择公主路线,那也应该尽量低调,别给人家知道……
除了公主路线以外,宰相路线无疑是最传统的,在科举考试之前,去宰相府中拜访的士子非常多,写自荐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如孟郊的那首《投赠张端公》,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那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说是千古名句。
当然,有不少自荐诗也会写给名气大的已经任官的诗人,这应该算是第一步行卷刷名气的步骤,曾这样一个小故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中唐朱庆馀写的一首诗,名叫《近试上张水部》,临近考试前,朱庆馀写此诗献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借以征求意见,以期赏识。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所在,新娘打扮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官,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用语婉转令人惊叹。张籍感动得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享誉诗坛。朱庆馀因得到著名诗人张籍的极力赞扬,众人�
办完一切手续之后,坐在崔家马车上的王维,闭目养神的他脸上稍稍带着疲倦之色,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完美进行着,第一步名声算是完全炒作出来了,第二步人脉则还积累的不够,贺知章虽然对他欣赏,但以贺老现在的地位,却无法起绝对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通过省试几乎便有了成为进士的资格,毕竟殿试只是在那些通过省试的人之中排名次,分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多少多少名,三甲多少多少名之类,所以说,省试算是唐朝科举中最关键的。
能够决定省试名额的主考官,一般都是由礼部侍郎担任或任命,因此能决定通过省试与否的人,便是礼部侍郎,来年的科举,便是由礼部侍郎张廷负责,而王维与这位正四品上的高官,却没有任何关系。
这不得不让王维觉得不踏实,他所要完成的目标,便是有十成的把握中进士,能不能成为状元倒无所谓,起码有个二甲进士出身就行了,但是,在这场几乎汇集唐朝最优秀考生的考试之中,要从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话,实在是非常困难。
这并不是说王维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把握,已经了解唐朝科举黑幕的他,早就知道,通过省试的名额,除了留出一部分给没有关系的考生以外,其余的名额都被权贵们瓜分了,这样的潜规则在科举制度没有完善之前简直无可避免。
让王维去与那些实力强劲而没有关系的考生去争那僧多肉少的“自然名额”,实在让王维觉得不靠谱,梦中的“王维”第一次科举落第,便是在那种信心满满的状态下失败的,而等到来年,“王维”果断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先是得了省试第一,又在殿试上夺魁,成了状元。
只可惜“王维”走玉真公主这门路的事情被弄得路人皆知,导致不少人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最后在选人授官时成为太乐丞,那些看不惯“王维”的人是这样想的,反正你当年是抱着琵琶到公主府献艺献身得了状元,以后就专注你的音乐道路好了……而且太乐丞这个官职还非常容易与皇室中人见面,这不正好遂了玉真公主的意……
所以“王维”初期的仕途可以说是非常不顺,蹉跎了多年之后,等到张九龄进入政事堂拜相后才有所起色,但张九龄很快就在与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势,“王维”自此心灰意冷,半官半隐,政治上的表现太过平庸,甚至还在安史之乱中被俘……
如今的王维,在得到教训之后,当然排除走公主路线的选择,就算走投无路不得不选择公主路线,那也应该尽量低调,别给人家知道……
除了公主路线以外,宰相路线无疑是最传统的,在科举考试之前,去宰相府中拜访的士子非常多,写自荐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如孟郊的那首《投赠张端公》,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那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说是千古名句。
当然,有不少自荐诗也会写给名气大的已经任官的诗人,这应该算是第一步行卷刷名气的步骤,曾这样一个小故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中唐朱庆馀写的一首诗,名叫《近试上张水部》,临近考试前,朱庆馀写此诗献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借以征求意见,以期赏识。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所在,新娘打扮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官,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用语婉转令人惊叹。张籍感动得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享誉诗坛。朱庆馀因得到著名诗人张籍的极力赞扬,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