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名人云集
��个有小心思的弟弟岐王,李隆基还是有所提防的。

  岐王李范对王维无疑是极其欣赏的,如今他年不过三十,那带着淡淡微笑的雍容脸颊,有着成熟男人的韵味,不过那深邃的眼眸中却总有一丝倦意与落寞,显然他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看好,或者说,当皇帝的亲兄弟,若是想要做点事,却是想都不想的事情,因为那会被皇帝更加猜忌。

  富贵闲人大概是对这些亲王们最好的形容,岐王李范“好学、工书,爱儒士,无贵贱为尽礼”,显然这也是他为什么欣赏王维的原因,或者说,李范对于有才华的书生,都是极其提携的。

  岐王李范听过王维的介绍之后,自然将目光投向了崔颢、卢象、韦陟等三人,在看到韦陟时,不由想到士林中的传闻,传言中这位韦家公子的派头,是让许多士子极其羡慕与推崇的,那种让侍女代笔,自己再签一个龙飞凤舞的签名,一时间流行一时。

  而崔颢与卢象虽然没有韦陟那么名气大,但在文坛中也算是后起之秀,坊间也有他们的诗作流传,其品质还算上乘。

  除了李范对王维四人极其欣赏以外,正在喝酒的张旭喝了一口美酒,然后对身边的张若虚说道:“若虚兄觉得这王小郎如何?”

  张若虚已经满头白发,看起来要比贺知章要苍老得多,但年龄却比贺知章要小一岁,这其中原因倒也简单,张若虚仕途不顺,曾经当过衮州兵曹的小官,现在则早已赋闲,而贺知章则官运亨通,当着能够上朝的清贵朝官太常博士,什么叫做不得志,什么叫做得志,在张若虚与贺知章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若虚也已经年近六十,与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其中无疑以张若虚、贺知章两人在文坛上的资格最老,而包融则是刚刚在文坛站住脚跟的名士,才不过二十三四,也得到过贺知章的提携。

  至于同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旭,虽然并不以诗词歌赋扬名,但他在书法尤其是草书之上,有着极深的造诣,要不然他的草书日后也不会被人封为三绝之一,而他更不会被后世的人认为是“草圣”。

  张若虚听到张旭的话,只是轻轻抚摸自己那白色的须髯,用一种省视的目光看着挥洒自如的王维,只能赞叹道:“当得后起之秀,能够英勇拔剑救季真,其德行操守,实乃后辈楷模。”

  包融正坐在张若虚的身旁,听到前辈对王维的赞美,也附和道:“这王小郎确实是儒雅君子,听闻他也有诗才,我倒要看看他这诗才能不能配得上他的勇力。”

  包融的话中带着淡淡的傲气,作为文坛前辈,他确实有资格评判王维的诗才到底如何。

  张旭显然对王维的诗才极其赞赏,他又喝了一口酒,然后悠然向往道:“那就看着吧,这位王小郎在诗歌上的功夫还是极其扎实的,以后再历练一番,必成大器。”

  包融眼中的不屑一闪而过,以后的王维怎样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现在的王维能写出什么样的诗歌,他之前并没有读过王维的诗,作为一个已经中了进士并有着远大前途的年轻人,包融当然有他的傲气,他并不觉得王维的才华真的有贺知章吹得那么神,而贺知章之所以那样做,无疑就是在报恩而已。

  而刚刚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然说得极其漂亮,但这并不是诗歌,包融觉得只有看到王维写的整首诗,才能真正评定王维是否真的那么有才华。

  岐王、李龟年等人形成一个团体,张若虚、张旭、包融等人同样如此,而稍稍有些与整个宴席格格不入的,则是吴道子这位宫廷画师,说起来,他以前也曾与张旭、贺知章学过书法,不过书法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