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贺知章
�文武双全,可谓国之栋梁!”

  ……

  而车队的主人终于在一位美貌侍女的搀扶中从马车中走出,这是一位约三四十岁的妇人,姿色寻常,身材也不怎么样,不过观其衣衫服饰,显然是富贵人家。

  看到王维身上的制式汉服,这中年妇人露出了然之色,显然已经知晓这个英勇的年轻俊才是太学生,她向王维行了个礼,然后颇为感激的说道:“奴家吕氏,多谢英雄救命之恩。”

  声音并不动听,却显得庄重大方,王维面不改色,也郑重的回了个礼,淡然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既然夫人无恙,王某还要赶路,就不作陪了,还请勿怪。”

  王维的声音总是显得清正平和,能安抚人心,他很快便翻身上马,在上马时他的目光却像车队最后那辆不同标记的马车看了一眼,神色微讶。

  那位美貌的侍女用羞涩热切的目光看着他,显然已被这位文武双全的太学生所迷,倒是中年妇人见王维这姿态不似作伪,只是微微一愣,然后连忙叫道:“这位恩公且慢一步,还请留下姓名,奴家夫君在长安为官,恩公若至长安,奴家也可让夫君一酬救命之德。”

  “施恩望报岂是君子所为,夫人有心了,却是不必,王某告辞。”王维在马上拱了拱手,带着微微迟疑的崔璎珞潇洒离去。

  那美貌侍女望着王维渐渐小去的背影,悠然神往,中年妇人也感叹道:“这小郎君还真是有君子之风……”若此时李白那首《侠客行》已经流出的话,这妇人定然会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来形容王维了。

  美貌侍女忍不住幽幽道:“真想知道那人叫什么名字。”

  “老夫倒是知晓。”一个略微苍老的声音响起,循声望去,却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的气质极好,和蔼慈祥,还给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味道。

  “老人家你怎么知道?”这美貌侍女倒是活泼,一点都不惧老人身上显露的淡淡官威。

  “绿珠不得无礼,这位老人家可是太学的贺博士,文动天下,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弟子叫什么。”吕氏却是已经替这位宫女解答了。

  贺知章听到“文动天下”四个字,也不推辞,他为人本来就旷达不羁,自号四明狂客,少时便以诗文闻名,而且还在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了乙未科状元,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后,又升迁了太常博士。

  不过贺知章显然对这位吕夫人微微敬重,倒也可以看出这吕夫人的那位夫君确实权柄显赫。

  没有卖关子,贺知章便用赞赏的语气说道:“此子名为王维,出身太原王氏,如今年已十七,据说他九岁便能写诗了,在太学已经学习了两年,其文采风流,让人惊艳,确实是个才子,不过老夫知其文采,却不知他还有如此勇力,真不愧是太原王氏的名门世家子弟。”

  贺知章毫不吝啬的溢美之词显然是有在吕氏面前推荐王维的意思,他身为博士,自然明白如今科举考试中的一些猫腻,能够中进士的,除了才华以外,还要名声与人脉,要知道唐朝时期的“行卷”可是极其普遍的。

  行卷便是把自己的诗赋等作品制成卷轴,向社会贤达人士投递,恭请他们评点提携、制造舆论并向主考官(礼部侍郎)进行推荐,行卷以精为要,只要诗几首、赋几篇即可,也有连篇累牍者,如杜牧行诗一卷,一百五十篇,皮日休则有十卷二百篇作为行卷,都是惊人之举。而历史上那位“诗圣”杜甫在长安闲居十年,此事也没少做,不过他名声是有了,但人脉不行,所以科举并不怎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