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巍巍青山寄哀情(二)
�学者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学术界现已基本认定,他们是古代氐羌人的直系后裔,白马人集中分布在摩天岭两侧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文县三县境内,总人口约1.5万人。

  平武县境内的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关等四个藏族乡,共计4000余人,白马人自称“贝”,有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与相邻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百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织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常以歌舞相伴,其“酒歌”和“圆圆舞”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副业狩猎、采药等,日常食物以燕麦、苦荞、洋芋等杂粮为主,喜饮咂酒,吸兰花烟,忌食狗肉。传统住房为土墙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有入赘习俗,婚俗与汉人相近而略有区别。

  地震过后,刘寒光和战士们将抢救出来的尸体净身后,交付氐羌部族长者,按白马人的丧葬习惯,对死者一般实行屈肢土葬、火葬或水葬。氐羌部族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宗教活动还要跳“曹盖”,部队官兵一律遵重他们风俗。

  县境南部平通河流域的羌族,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与北川境内的羌族同胞一起,被强制汉化以来,通过与汉族长期的相互融合,民族语言已基本丢失,生活习俗已基本与汉族相同,但仍保留了较多的民族习俗,他们仍然住吊脚楼,穿大脚裤,打黑绑腿,包青色或白色头帕,束绣花围裙,穿绣花鞋,仍然能歌善舞,平武县境内的羌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平通河流域的锁江、徐塘、平南三个羌族乡境内,总人口约3.9万人。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如今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

  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倒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每当救援官兵从废墟中刨出遗体后,便毕恭毕敬地交到羌人部族首领中,由他们按羌人习俗进行下葬,羌人先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因为他们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与汉人的驾鹤西去如出一辙。

  然后,身报法衣的端公(土道士)举行念经、祭奠、驱邪等仪式,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再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再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最后,将死者装棺送出门,前往高地安葬。

  救援在痛